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市境内粤客通婚调查报告

13-1-14 11:1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732| 评论: 0|原作者: 刘丽川

摘要: 增城地区宋元之后成为以粤人(当地称作“本地人”)族群为主的区域。而客家族群大部分人是在清初康熙“迁海复界”后由粤北、粤东北陆续移入的。这两大族群在增江流域杂居共处的300多年间有时虽有摩擦,但总体说来共存 ...


2·3·2上楼四社村民的嫁女情况

与娶亲相比,村民嫁女与客家或外省人的时间要稍晚一些,都出现在90年代以后。村里的本地妹到增城或外地打工,结识了客家或外省的年轻人,从相知相恋直至结婚。如:90年代,尹桂章的大女儿在增城打工,嫁给了正果的赖姓客家人;尹立新的二女儿到湖南打工,嫁给湖南沅陵人(现住湖南);尹汗济的大女儿嫁给增城小楼镇江坳的黄姓客家人。

进入本世纪,尹汗济的二女儿嫁给了广州附近的镇龙吴姓客家人;三女儿嫁给增城派潭的吴姓客家人。尹汗济生有三女一仔,家里的三个女儿100%地给客家人作了媳妇。虽然上楼四社的嫁女时间出现在90年代以后,但70年代,增城其他本地村的女儿就有嫁给客家人的,拙文《论清咸丰同治年间广州府东路的土客共存——以增城为中心》的“2·3建国后粤客族群关系的发展”部分中,即介绍了增城中心镇合益村本地人李焕章先生(69岁,增城市侨联《荔乡情》主编)的两个妹妹就是在70年代初期在增城嫁给了客家人。

三、棠厦村、白湖村的粤客通婚率与姻亲关系

3·1棠厦比屋村、白湖上楼四社村的粤客通婚率

本节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说的通婚率是将娶亲与嫁女综合起来计算的,并且是以户数为统计单位。计算出的结果不可能像数学数据那样精准,因为一涉及到人的情况就很复杂,因为现今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就是村委会也很难给出绝对准确的数字。要说明的一点是,本节虽然说的是“粤客”通婚,其中也把外省人计算在内,因为他们的人数不多。我们相信选择比屋村与上楼四社作为具体调查点所得出的结果,是能够反映现今增城粤客通婚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3·1·1棠厦比屋村的通婚率

据棠厦村委会的资料显示,比屋村有40户人家,共193人。依据前文“1·3·1比屋村民的娶亲情况”和“1·3·2比屋村民的嫁女情况”两节内容,可知“娶亲”与“嫁女”涉及到的通婚家庭共10户,其中潘伯好、潘伯伟2户“娶亲”、“嫁女”都有,就再加2,以12户进行计算:比屋村的通婚率为30%。

3·1·2白湖上楼四社村的通婚率

据白湖村委会的资料显示,上楼四社有42户人家,217人。依据“2·3·1上楼四社村民的娶亲情况”和“2·3·2上楼四社村民的嫁女情况”两节内容,可知可知“娶亲”与“嫁女”涉及到的通婚家庭共9户,其中尹桂章、尹立新2户“娶亲”、“嫁女”都有,就再加2,以11户进行计算:上楼四社村的通婚率为26%。上楼四社村的通婚率与比屋村相比,稍低一点。

在上楼四社调查时,陈金娇阿婆说“我的十多户亲戚有六七家与客家对亲”;尹桂章老人说“我的亲戚四五家都与客家对亲”……,这些“感觉”说明本地人与客家对亲的情况也不算太少。这里插说一点:我们在增城市或街道一级接触到的中青年干部(不少是增城本地成长起来的干部),大多拥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在这层干部中,“开放型”的通婚率就更要高,可高达60%或70%左右。他们娶的媳妇不少是中学或大学时代的同学。在谈到粤客通婚的问题时,有的青年干部一听,马上反应道:“粤客不通婚?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3·2棠厦村、白湖村粤客通婚的姻亲关系

增城当地人把“通婚”称作“对亲”。“对亲”姻亲的关系如何,也是这次调查关注的问题。从历史上看,增城粤客两个族群虽说大体上一直是相处和谐,但毕竟粤客两个族群在文化上还是存在差异。所以,过去增城客地民间流传着一首关于“对亲”生活的民谚,即“差了差,本地嫁客家;凄凉凄,客家嫁本地;唔知死,客家嫁本地”。

这首客家民谚,表现出不管是粤女还是客家女,各自对亲后在婆家的生活都遇到诸多的不如意:原本生活条件较好的本地女,嫁到条件较差的客家山村,生活环境一下就“差”了下来;而客家妹嫁入本地村,周围缺少了熟人,心里感到异常的凄苦,精神上的苦痛尤显无助。这首民谚,应该说它反映的是早期一部分对亲妇女对婚后生活环境不适应的情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