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新塘湛若水重修增城凤凰山崔清献祠的意义

13-11-16 03:4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176| 评论: 0|原作者: 汤志刚

摘要: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赐号菊坡,南宋名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增城(今荔城街)人。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历仕光宗、宁宗、理宗三朝47年。晚年屡召不起,卒赠少师,谥清献,故世称“ ...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赐号菊坡,南宋名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增城(今荔城街)人。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历仕光宗、宁宗、理宗三朝47年。晚年屡召不起,卒赠少师,谥清献,故世称“崔清献公”[1]。崔与之一生为官以解百姓疾苦为己任,勤政务实,常持易退难进之心,淡薄名利,高风清德。南宋文天祥赞言:“盛德清风,跨映一代”。明代真儒湛若水认为崔与之同时具备“德”、“义”、“能”、“诚”、“智”、“节”、“勇”等七种优秀品质、品格,是当时及后世从地方乃至整个国家,为人为官的典范,称之“在天下为天下师,在后世为百世师”。

湛若水(1466—1560),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字元明,号甘泉,增城沙堤乡(今增城市新塘镇)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礼部侍郎。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历仕武宗、世宗两朝34年。为明代岭南心学大儒陈献章(1428—1500)衣钵传人。陈献章对崔与之极为敬仰和推崇:认为崔与之是岭南在张九龄之后五百年间出现的一位伟人,声言“平生愿执菊坡鞭”[2]。湛若水深受其师影响,对崔与之可谓“百代相感,魂梦相随”,有“云卿千里从徐孺,旷世相知五百年”句。

崔清献祠(又名崔清献公祠,下同),今已湮废不存,旧址在今凤凰山南麓,即荔城街第一小学内,南宋时期为崔与之故居,是崔与之的出生地。元代大德八年(1304)崔与之曾孙崔继祖、崔端祖始将故居修建为祠[3],明代初洪武戊申年(1368)指挥胡通毁祠据地为私第[4]。洪武戊寅年(1398)崔与之五世孙崔子璲迁居广州城南桂华堡(明代名三山,地处今佛山市南海区平洲镇三山西江村),并在桂华堡东建祠祭祀崔与之[5]。

宣德庚戌(1430)年崔与之六世孙崔伯胄及其堂兄崔伯箕在凤凰山南麓旧址重建[6]。成化年间(1465—1487)崔与之十世孙崔爌重修[7]。弘治己酉年(1489)重修[8]。正德八年(1513)湛若水重修[9],在此重修前,崔清献祠建筑群前半部凤山书院已被改建为城隍庙[10]。万历乙亥(1575)秋,邑王大夫重修[11]。

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朝县志可考,尚存。光绪乙酉年(1885)邑绅捐资重修[12]。宣统时尚存[13]。民国十五年(1926)拆崔清献祠前城隍庙和参将署,辟为中山公园[14]。民国十七年(1928)在中山公园内设立增城民众教育馆[15]。祠毁于抗日战争县城沦陷期间(1938—1945)[16]。明宣德庚戌(1430)年重建后的凤凰山南麓崔清献祠建筑群概貌[17],见下图:

湛若水重修崔清献祠的经过

正德七年(1512)二月,湛若水奉命离京出使安南(今越南之古称)册封安南国王。八年(1513)正月十七日到达安南,同年二月回国返京,期间途经停留增城,因为爱游览凤凰山秀丽风景而择居在崔清献祠的右侧。湛若水对崔与之甚为景仰和推崇,认为崔与之同时具备“德”、“义”、“能”、“诚”、“智”、“节”、“勇”等七种优秀品质、品格,是当时及后世从地方乃至整个国家为人为官的典范。

同时认为崔与之这七种优秀品质品格是值得人们采用隆重的社祭祭祀他的原因。但湛若水在现实中所看到:与崔清献祠前香火鼎盛钟鼓之声不绝于耳的城隍庙相比,崔清献祠却是一派破败冷清“荒落寂寥”!人们似乎早已经把岭南一代名臣崔与之给遗忘了!他抚心诘问,认为这是他们这些当政知识分子的羞耻!

接着湛若水自行出资置田来供养庙祝打理崔清献祠以奉香烛。在正德年间,番禺、增城两县的史官对崔与之的本籍发生了争议。番禺县的史官看过张文海修编的《增城县志》中关于崔与之出自增城的记载后嘲笑了张文海一番,说张文海所编写的《崔与之传》写得又多又乱而有问题。见下文:

“野史氏曰:公(崔与之)之德业在国史,称颂在舆论。余何敢赘言不容不辩者?公增城人也。凡其山田宅墓及其子孙皆在。又,李文溪番禺人,与公同时且游公门下。状公行录谓公出自增城。东莞陈琏琴轩后公数百年而居与公邻。陈公博古多识,其叙崔公亦谓增城人。李、陈二公皆乡之淳雅君子,岂妄言者?余生与公同乡,公之遗迹宛然可考,然则公为增城人无疑矣。公之后有徙居番禺三山者,其宗最盛,故公亦见于番禺。史臣不考其详,乃以公番禺晚出,盖不知而作也。又曰余编菊坡此传或有病其烦者,余答之云:菊坡公之言行在世如布帛菽栗,寸寸可以御寒,粒粒可以疗饥。人且资用之而唯恐其竭也,虽烦何病乎?”[18]

按:“野史氏”即张文海,是湛若水得意门生。湛若水在其文《龟峰遗稿序》中对张文海学问和品行甚为肯定,称他为贤人中的贤人。由于张文海当时并没有出仕任官,是作为民间知识分子写史,因此在嘉靖十七年《增城县志》中以“野史氏”自称。这件事情同时深深触动了湛若水,他每次入祠拜祀崔与之,都为此而深感悲伤!

于是湛若水自出资委托同乡好友尹凤对崔清献祠进行重修,并在增城县政事中为崔与之设立由知县主持的每年一度的岁祭,且亲自为崔与之详细制定了隆重的祭礼。在完成这些后,正德九年(1514)十月,湛若水正准备北行返京,他把委托好友尹凤重修崔清献祠一事传达给知县林钺及其同僚县学训导甘镛、县丞许仪、主簿江瑄、典史刘义等人,要求待重修崔清献祠完成后为崔与之“考德立碑”.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