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丝苗米:稻作历史源远流长 稻作文化底蕴深厚

13-11-23 07:1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689| 评论: 0|原作者: 宋东海|来自: 《增城文史·第八辑》

摘要: 中国是水稻大国,区域广阔;稻米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口粮。稻作历史源远流长,稻作文化底蕴深厚,深入研究和推广普及稻作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宋东海几十年都是从事农业科技的学习、研究和推广工作,但要扼要讲 ...
中国是水稻大国,区域广阔;稻米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口粮。稻作历史源远流长,稻作文化底蕴深厚,深入研究和推广普及稻作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宋东海几十年都是从事农业科技的学习、研究和推广工作,但要扼要讲清楚稻作历史文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参考了许多资料,思量再三,决定根据广东省和增城的稻作历史及本人从事水稻科研几十年的经历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岭南稻作起源于1—2万年前

考古学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岭南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镇洪曾讲述了对广东省英德狮石山牛栏洞遗址发掘,综合研究考证获得的科学成果:出土的文物,较好地显示了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发展演变的形态,发现的水稻硅质体,首次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年代推前至距今12000年至14000年。比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作遗存还早,是亚洲最早的稻作地。

著名文化学家、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在英德稻耕文明座谈会上向媒体确认:“英德狮石山牛栏洞是人类稻耕文明的原始地。”据悉,专家学者从牛栏洞遗址抽取的32个孢粉,经考证有4个探方6个层位有原始人工栽培稻谷谷壳化石。

经碳14断代,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第二、三期文化堆积层发现的非籼非粳水稻硅质体是迄今岭南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水稻遗存。这一重大发现,首次将岭南稻作遗存的年代推至距今1.2万年前,并证明:中国岭南是人类稻耕文明的源头。

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华中、华南都发现了不少史前古人稻作遗存,仅岭南已发现多处,例如佛山市高明区古椰贝丘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是发掘出土20粒形态为人类栽培的稻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在史前,珠三角地区有大量的野生稻谷存在,从形态判断这批稻谷为人类栽培。”

专家强调:“出土的稻谷在岭南地区的史前遗址中,为研究岭南稻作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古椰贝丘考古发现论证组长、著名考古专家麦英豪考察了出土的完好稻谷。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也专程前往高明古椰贝丘视察出土的20粒史前完好的稻谷。专家认为在古椰贝丘发现稻谷的考古意义不亚于河姆渡遗址。

广东封开县杏花镇广信河惊现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两粒旱稻壳。封开县博物馆陈馆长介绍,封开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经考证,该地早在14万年前就曾有人类居住。安特生(andersson,1923)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掘出土的谷粒、米粒组织和稻叶,推定年代为公元前3200多年的遗存。这是仰韶文化层。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室用放射性碳素(碳—14)测定属于仰韶文化系统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遗物,是公元前4115年的遗存,距今6127年;测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青莲冈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籼稻),是公元前3395年(距今5407年)的遗存;测定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遗址出土的稻谷(籼稻)谷壳、稻杆、稻叶等遗物,是公元前4750年(距今6762年)的遗存。

广东省博物馆(1976)在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遗址,挖掘出土的稻谷(籼稻)、稻米(粳稻),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存。芬氏(finn,1933)在香港舶辽洲的考古,发现是种稻民族的遗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1974),用放射性碳素(碳—14)测定广东省增城县后山岗遗址遗物,是公元前2085年(距今4097年)的遗存。

1234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