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区中新镇福和片区坳头村的围垄屋 百年宗祠今犹在 客家精神照后人

16-5-16 11:2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127|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增城区中新镇福和片区坳头村,称得上是一个藏匿在偏远山中的人烟之所,从福和市场出发远在6公里之外,然而,山清水秀的环境,清新自然的空气,犹如与世隔绝般寂静,但却称得上是世外桃源。坳头村也是客家村,下设7个 ...
增城区中新福和片区坳头村,称得上是一个藏匿在偏远山中的人烟之所,从福和市场出发远在6公里之外,然而,山清水秀的环境,清新自然的空气,犹如与世隔绝般寂静,但却称得上是世外桃源。坳头村也是客家村,下设7个自然村,常住户1336多人,客家人的淳朴、热情在这里显得格外突出,极具代表性的岗埔围垄屋也坐立于此,整体风貌近乎于客家围垄屋的原始状态,其特色更是不言而喻;


陈氏族人不忘源泉

或许是其建筑风水优良,或许是客家人勤劳善良,坳头村自古秀才数不胜数,更被堪称“秀才村”。坳头村常住人口有1336人,陈氏村民占了百分之九十,除此之外,王氏、郭氏、郑氏等其他姓氏各在村中只有三四家。而在随后的深入了解中,坳头村原本属于村中少数姓氏族人所有。史料记载,客家人迁入增城,较早一批是在明宏志年间,到清康熙年间,一大批客家人开始从福建、江西、广州梅州迁入增城。

而坳头村就是在清康熙年间,临近梅州蕉岭的以陈如蓝率领的陈氏八兄弟,选中坳头村的山灵水秀,随后迁入开居生活,而后,随着陈氏兄弟的不断繁衍,族人也越来越多,不久,其他姓氏的族人感觉到“威胁”,“被迫”另辟新居,一直到现在只剩下三四家其他姓氏坚持生活于此。目前所见的坳头村陈氏族人,大多都是陈如蓝后代族人。

因为在过去,太多数家族在人口繁衍到一定程度,就会想要分开各自为家发扬光大,陈氏家族亦是如此,不久,以陈竹开带领的七兄弟,分别去到花都、从化等地区,邹然如此,时隔多年每年春节仍是坳头村陈氏家族的“相聚日”,他们会从各地赶回来,哪怕只为祠堂上一炷香,不忘“根”似乎是人之天性,不管走再远,始终还有一个牵挂在心头,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寄托相思。

令人遗憾的是,坳头村第一代陈氏宗祠——老屋宗祠,修建于陈氏兄弟在坳头村开居50年后,距今也已有几百年时间,因为年代久远,祠堂内长满了高高低点的杂草,更令人揪心的是,祠堂百分之七十都已残破不堪,就连祠堂门口的牌匾也早已模糊不清。近段时间,不忘源泉的想法再次被挑动,村中村委联合陈氏族人,对老屋宗祠进行全面修缮,截至记者前往,祠堂已在施工,仍需两月有余便成完工。

围垄屋中客家文化凸显

岗埔围垄屋位于坳头村光布自然村,未到其地,先听其名,从《增城县志》记载上也或多或少了解些,围垄屋建在一座小山岗的西侧,坐东朝西,平面呈前方后圆,内以祠堂为中轴,绕祠堂的左右及后面建扇形环屋带,这些所谓的修饰赘词已经无法满足对围垄屋的形容。走进,映入眼帘的首先便是这座气势恢宏的深山大屋,其次是这座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的围垄大屋,依然挺拔如峰。

大屋前面是一个半月形池塘,似乎过去都挺讲究风水,见多类似祠堂的建筑,其屋前必是池塘。大屋由高低三座横屋和两边各一座竖屋组成,中间的三座横屋也是中高两边低,而两边竖屋均高耸着镬耳屋顶,恰当好的是镬耳向向着正面,形成一个围垄态势。进入环屋内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径通过祠堂背后的两道侧门;

其次还可从大屋两侧的小门进入,顺着走廊由左至右,23间高矮大致相同的房子依次连接,每间屋子都是一门一窗,整齐有序,墙面且是砖石搭砌,令人好奇的是,祠堂后正中间一座由青砖搭砌的格外醒目,询问过后才得知它背后大有故事,类似于如今的议事厅,这间青砖房也是行使着相同的功能,也象征着区别于其他22间普通住宅屋的地位。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