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区正果镇的林氏石溪貔貅队 承载着当地客家人的古朴民俗风情

16-5-13 03:5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167| 评论: 0|来自: 增城视窗综合讯

摘要: 貔貅舞是流行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北部山区的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每逢新春元宵佳节或喜庆之日,当地群众都要舞貔貅,或配合国技武术队伍和各式飘色,共同游_行表演庆贺节日,以祈福驱邪,保佑平安。寄托汉族劳动人民 ...
貔貅舞是流行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北部山区的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每逢新春元宵佳节或喜庆之日,当地群众都要舞貔貅,或配合国技武术队伍和各式飘色,共同游_行表演庆贺节日,以祈福驱邪,保佑平安。寄托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说起增城的貔貅舞,有不少人知道它是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承人是派潭的民间艺术张永木。

然而,作为客家人的传统技艺,貔貅舞在客家人大面积居住分布在增城,自然并非派潭一枝独秀,在小楼正果一带的客家村落,还留存着一些至今仍在活动的貔貅队,而貔貅队又不仅仅是舞貔貅,更多指向的是客家人数百年来与崇文同样显要的尚武之风。关于增城客家舞貔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始于明末,二说起于清乾隆年间;


后者也即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的年代,距今约270年。貔貅舞很容易与舞狮混淆,而舞貔貅确实又被称为“舞客家狮”,表面看起来一样欢庆热闹,形式和寓意大致相同,但两者在动作、内涵等方面却有着细致的区别,实属异曲同工。更为形象的,是舞貔貅的另一别称——舞客家狮,因为貔貅的外形似狮非狮,却更像是猫,因此,貔貅舞同时又被称之为“客家猫舞”。

“客家猫舞”承载着当地客家人的古朴民俗风情,是客家各宗族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之一。它是增城客家人特有的传统表演节目,是广东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作,反映出广州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貔貅是传说中的怪兽,兽头直径宽1米左右,蒙着黑白两色为主的薄布,兽身为一块长约2米、黑白斑驳的长布,尾部为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舞动时,貔貅的眼、耳、口、须能分别作出眨睑、扇动、开合和拂动等动作。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貔貅舞类似汉族民间的舞狮子,但貔貅的神态和狮子截然不同,复杂的舞蹈花样和形式更是独绝。貔貅又名天禄、辟邪,百解,共四个名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古时候人们也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舞貔貅也就是貔貅舞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还蕴含着驱邪之意。与其它地方相比,增城貔貅舞的特点非常鲜明。第一,增城的貔貅道具外形独特——除了长长的“猫身”,它圆圆的脑袋却有一张猴脸,远看像一个猫头。现存的“猫头”基本有两种,一种在头顶有一支独角,

第二则没有角。其次,“猫头”的制作材料以泥巴和纸张为主,程序较为简单。第三,增城貔貅舞的角色多样化,有貔貅、大头佛(又称沙和尚)、猴子(又称孙悟空)。第四,增城貔貅舞中的貔貅,即客家猫,有性别之分。通常,如果出现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则代表“猫妈”和“猫仔”;若只有一只“猫”出现,则是“猫公”。第五,增城貔貅舞的表演过程特色鲜明。每场戏之前都有“打四门(即四个方向)”,即拜四方土地神的仪式。

“客家猫舞”特点突出,寓意鲜明。首先,貔貅道具外形独特,远看像一个猫头,近看却像一张猴脸,而身体却是长长的狮身,也就是集猴面猫头狮身于一体;其次,貔貅舞角色与内涵一体,有貔貅(代表唐僧)、大头佛(代表沙和尚)、猴子(代表孙悟空)几个角色。内容当然就是参照《西游记》故事了;

此外,“猫头”,又分头上有角和头上无角两种,还有性别之分,通常,如果出现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则代表“猫妈”和“猫仔”;若只有一只“猫”出现,则是“猫公”。外形和角色之外,舞貔貅还配有伴奏乐队和武术队,融合舞蹈、鼓乐和武术于一炉。乐队通常有鼓、锣、镲三种乐器,表演则根据锣鼓点的节奏进行。武术队则有拳、棍、双刀、矛、盾、快耙等,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

正果石溪貔貅队,又称“林家班”,成员均是当地的林氏宗族人。据介绍说,林氏宗族自元末迁至此地以来,就有了舞貔貅的习俗,历久流传,但到“文革”时期中断了,直至1983年,村里才重新成立了貔貅队,自发重组的双桂堂祥狮(貔貅)队,不仅承接了祖传的舞貔貅技艺,更传扬了客家人的尚武风气,倡导学舞健身强体,锻炼意志精神。

回忆起30年前貔貅队重建的情景,现年78岁的林李老人仍然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增城有貔貅队的村落还很少,他们经常被请到各乡、各村去表演,最远还去到了从化。当时最小的成员,就是他的儿子林泽祥,年仅15岁,被称为“少年狮王”。30年间,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所幸的是从未停止过活动,而目前约有30人的队员;

从1983年起就参加的仅剩下他以及林伯扬、林伯秋、林李满和林水房5人,平均年龄达到了60岁,至今仍充当着教头、鼓手、锣手等角色,而其他成员,均是十几岁的在校学生,他们在周六、周日或者寒暑假,均会回村参加训练,练就一身出色的技艺,不仅使貔貅技艺后继有人,也使客家人祖祖辈辈的尚武之风得到了传扬。

2015年,村里还在就读高中的少年林文杰,参加广东省的武术比赛,夺得了第一名,令外界对石溪村的武术刮目相看。现在,双桂堂貔貅队面临的问题,固然也有传承的困惑,喜欢貔貅这样的传统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更困顿的是得不到扶持,经费严重短缺。他们希望能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以及得到热衷于民间技艺的人士的扶持,促使这门客家人维持数百年的优良传统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近几年来,经过增城民间艺人的提炼和创新,貔貅上牌山(又名盾牌叠罗汉)和牌山顶上采青等舞法成为貔貅舞中最精彩的一幕。街道两旁的住户和店辅,在貔貅舞游_行队伍经过前用竹竿系根长红绳,扎吊着红包和几片青菜叶,“悬青”以奖赠演员。采青时,貔貅舞的演员数十人用盾牌相托,搭成3层人塔。貔貅从人梯登上“塔”顶,在上面起舞、采青。舞蹈时,人塔随着锣鼓节奏慢慢旋转移动。

貔貅舞采用锣鼓击乐伴奏,从貔貅出场、扑食、翻滚、搔痒、戏水到登上塔顶采青等动作,分别为轻、柔、缓、急、强、劲。全套动作包括牌过山、过桥、上小山丘、叠牌山、上牌山等。舞蹈风格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舞耍,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间感大大增加,且具有奇、险、趣的特点。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