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市正果镇兰溪畲族村风俗探究

11-3-14 04:3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6032| 评论: 0

摘要: 从荔城乘车走40多公里,蜿蜒曲折攀过兰溪坳,再往高处盘曲而上便进入了畲族村。秃岭岰脚下,左斜坡是通坑自然村,再盘曲而上,右斜坡是榕树窿村。翻过秃岭坳,便是畲族最大的自然村吓水村。村委会与小学就在吓水村边 ...
荔城乘车走40多公里,蜿蜒曲折攀过兰溪坳,再往高处盘曲而上便进入了畲族村。秃岭岰脚下,左斜坡是通坑自然村,再盘曲而上,右斜坡是榕树窿村。翻过秃岭坳,便是畲族最大的自然村吓水村。村委会与小学就在吓水村边。站在村委会门口,村干部指点着告诉我们:

西南面的大山就是罗浮山,其中一宽阔陡峭的山坡叫白水门,现在树木多看不见白水了,过去树木较少,下大雨时可看见一大幅白色的墙(瀑布),所以叫白水门;右边大山头当中有个叫尖峰岭,再往远处云雾缭绕的就是罗浮山的最高峰飞云顶。往东面看有青龙山、鸡公山;北面是吓水与榕树窿盘来雷三姓1954年前居住的旧屋场(“来”原写作“耒”)。还有许多是叫不出名字的山峰。
   
由村委会沿着斜坡往下走,是“畲族农家饭庄”,建有四个竹棚,设五、六张饭桌。鹅群在溪边嘎嘎游耍,鸡群在荔枝树下觅食。这些鸡鹅,晚上就在溪边树下栖息,没有关押之苦。它们习惯了人们的来来往往,母鸡毫不羞涩地在古树洞里下蛋。溪水潺潺,小鸟啾啾。老藤攀缠着古树。过了一条约5米长30公分宽的小桥,沿溪边走一小段又陡又滑的小路,古树头下累着几块黑色的岩石块,前面摆着插满香骨的香炉。

这就是畲族村民最崇拜的盘古大王,是村寨里最神圣的地方。自从吓水与榕树窿盘雷来先民经过长期辗转流徙到旧屋场安居之后,就一直在这里祭拜盘古王(通坑村另设有盘古王),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得到特别的呵护,保留着原始状态,连已干枯或被大风刮倒的树干,也舍不得砍掉。独特的畲寨风光,令人陶醉!多少人梦魂萦绕渴望着能到这里旅游啊!
   
我很幸运,在这风光旖旎的畲寨逗留了四天三晚。我是受增城地方志办公室的委派,陪同畲族语言研究专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陈延河教授到这里调查畲语的,目的是要把这个村寨的畲语载入续编《增城市志·语言》卷,使之永久流传。趁此机会,我也跟老村民来光明(74岁)、老支部书记盘松年(65岁)、现任党支部书记来光荣(50多岁)、副支部书记来灶培(40岁)、畲族小学校长盘章有(50多岁)、村长来锦新(30多岁)等人座谈,并在村委的带领下探访了三个自然村,对这里的历史与现状作了初步的调查,目的也是为了把畲族独特的习俗载入史册,发扬其优良传统。 经过调查以及翻阅史籍,感触良多,下面概括其独特之处,以请方家指正。
   
一、乐于使用并自觉维护本民族语言
   
陈教授在三十多年前曾到惠东调查过畲族语言,也曾到过其他一些畲族村庄。他认为,增城畲族村对本民族语言是保留得比较好的。村干部与博罗、潮州、惠东等地的畲族同胞都有来往,凭他们的感觉,也认为自己的语言保留得比较好,因为外地畲胞有的只能用粤语或客家话交流。陈教授认为,说这里的畲语保留较好,主要从两方面看:
   
(一) 使用普遍  据增城地方志编辑部根据2005年的户口本逐户逐人的调查统计以及陈教授本人的核对,畲族村现有68户  338人,其中外来汉族媳妇与上门女婿共44人,凡本民族人口,100%都能熟练掌握畲语。不但成年人熟练,刚学会讲话的小孩子也能用畲语与外人交谈,外来汉族媳妇与女婿经过一两年时间,也基本能掌握。陈教授到村长来锦新家做客,他家上有70多岁的父母,下有6岁大的儿子。

陈教授用畲语问锦新的儿子:“ho(22)  le(31)ti(22)  li(55)  mung(31)  hju(55)  a  hju(55)  kung(55) ?”(畲话你会不会讲?)小孩子回答说:“a  pe(22)。”(不知道。)(注:括号内的数字为声调符号)。小孩子虽说“不知道” ,[fs:page]但他听懂了畲语,而且能用畲语回答问题,证明他是懂畲语的。村长的媳妇是番禺讲粤语的女子,也能用畲语与公公婆婆和儿子沟通。陈教授到小学去与学生交谈,用畲语问他们“几岁?几年级?”全都能用畲语对答。
   
(二) 乐于使用  村民的语言能力很强,会说普通话、客家话、广州话、酥醪话(一种土话)。治保主任雷日坤,因姐姐嫁阳江,他利用探亲的机会基本学会了阳江话。但村民之间,只要两人在一起,就不约而同地用畲语交流。路上碰见,用畲语交流;在家庭中,全用畲语。因为他们觉得,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得更好更自然,畲语是他们最乐意使用的语言。
   
陈教授认为增城畲族村能很好地保留本民族语言,这是非常可贵的。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和陈教授在向增城市地方志办公室黄卓夫主任汇报情况时,曾共同探讨过这个问题,一致认为,有其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看,居住比较集中,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与汉民族村庄最接近的也相距10公里左右,在这个环境中,外来干扰较少,这对使用和保留本民族语言,是比较有利的。
   
从主观上看,是他们自觉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促使他们自觉保护自己的语言。这方面又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给以许多优惠政策密切相关。解放前,畲族住在深山老林,用石头垒墙,用芒草和杉树皮盖房顶,长年受饥饿疾病威胁,还要受毒蛇、虎狼侵扰。据老人回忆,老屋场山形陡峭,水田很少,浅瘦贫脊,产量很低,主要靠烧炭、烧碱水、做勺嫲、做棕屐挑去正果卖,以微薄收入维持生活。来光明老人在十二、三岁时仍光着身子。

至1949年,全村仅存80多人。1951年,人民政府帮助他们从深山旧居逐步迁至吓水村居住,每户发给一间房子的建筑费用,建成砖木瓦房,接着又办起小学、商店、卫生站。1953年在吓水建新校舍。1954年,全村搬迁完毕。1959年台风毁坏了一座校舍,政府马上拨款重建。增城教育局于1985年拨给几万元盖了一层教室楼,1992年拨10多万元建第二层,1995年拨40多万元在通坑村建三层教学楼6间教室作为分校。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曾于1999年6月到畲族小学慰问,带来3万元现金奖励师生,并于9月份与香港著名演员黄霑联合搞义演,筹得100万元作为畲族小学资助困难学生的基金(从2000年开始,每年提取3万元补助小学及初中的在读困难学生)。

广州市红十字会、增城市民盟等单位也曾有过不定期的资助。全村有23户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可得到每月定期定额补助。对到广州或外地读大专、本科的困难学生,也得到各方面的资助与关爱。1980年,国家拨款开通了正果经兰溪至吓水的7.3公里公路。广州市政府拨款购买货车一辆,摩托车两辆。1981年通了自来水,由山顶上引下来,不受污染,不用净水剂,是真正的纯净水,全村免费用水。原用铁水管,2003年,国家拨给25万元改换胶水管。2002年,国家拨1500万元修筑水泥路,比原来加宽加阔,成为省道,每天有两班中巴往返荔城与吓水,交通很方便。

村民有住院医疗保险,去年每人每年交15元人民币,2007年开始,每人每年交18元,连买三年的,住院可报销80%。前几年,政府拨给80万元架设电话线,使全村90%的住户用上了电话,100%的家庭有电视。村民的生活水平,在正果镇属中上。摩托车、手机、洗衣机等使用普遍,热水器也进入了不少家庭。难以胜数的优惠与关爱使村民们感激不尽,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他们深情地说:“我们就好像是广州市和增城的独生子女。”他们感到作为畲族村民是光荣的。他们意识到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一定要保护自己的语言。

1975年,村民盘章有从东莞师范毕业,是村里第一位中专生,受到村党支部和县教育部门的重视。他在汉族学校工作两年之后,于1979年被调入畲族小学。1985年,畲族小学升为完全小学,盘章有升为校长。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决心办出有民族特色的小学,基本上用中专以上毕业的本族村民作教师。全校五位教师,四位是本村人。他们安心为本民族服务,课堂上,在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的同时,以畲语作为辅助手段,如数学课,由于畲语与普通话的称数有较大差异,光用普通话,学生难以理解,便辅以畲语讲解。

各个教师住在自己家里,与学生及家长朝夕见面,用畲语交谈,亲密无间。学生在课堂上用普通话读书,课外用畲语交谈。唱歌跳舞,也多用本民族语言。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1995年以来达到了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小学升初中)三个100%。目前,在校学生45人,29人正在读初中,12人读高中,11人读中专,9人读大专,有4人进入本科(其中2人已毕业)。学生来银香,随父母迁至荔城读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认为她是山区小学来的,建议她留级一年。

盘章有校长亲自跟有关学校说不用留级。事后,这个学生在班里一直是前几名。今年高中毕业,老师动员她考北大。由此证明他们保护自己的语言与推广普通话并没有矛盾,也保证了教学质量。村委雷日坤、来锦新等是畲族小学培养出来的,不但本民族语言讲得流利,普通话也讲得很好。几天的交往中,经常用普通话和我们交谈。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