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崔与之和湛若水 先贤遗风今犹存

11-11-29 05:3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656| 评论: 0

摘要: 虽然中国有着悠久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但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型官员还是出现在现代政治范畴之中。专家执政是现代政党和政府提高执政能力,实现科学执政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因如此,学者型、专家型的领导干部也开始在 ...
真墓依山建

据载,湛若水去世后,为防止墓葬遭盗,出殡时七路同出,其亲人弟子共为他修建了多处疑冢与衣冠冢。因此传说湛若水墓地共有7处,分别在增城新塘东浦、永和天蚕山、镇龙大涵及九楼等地,现仍有多处墓葬被民间指认为“湛尚书”墓。因这些墓葬地表建筑十分相似,规模建制也相当,其真实墓地究竟在何处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1989年,天蚕山的湛若水墓发生盗墓事件以后,该墓才被认定为湛若水的真墓。墓地位于天蚕山的一片荔枝园中。虽经历了400年风雨,至今仍大致保持完好,而该墓葬规模之大,堪为岭南明墓之最。

记者在现场看到,从墓前牌坊至墓室,总长达1.5公里。墓地主体建筑依山势而建,分为4级,倣如交椅,风格古朴。主墓规模宏大,面阔约50米,进深约21.3米,墓室总长22.2米,最宽处达14.1米,左中右外围还有灰沙筑的围牆,牆身一律用糯米、桐油、石灰、灰土等材料溷合构筑,坚固耐风蚀。墓冢形状特色十分鲜明,不是做成传统的馒头状,而是用灰沙筑顶呈古建筑之形,分两层庑殿顶,上层有篆文“谕葬”二字,点明了墓地的政治规格。

在墓地南向最前端,原有牌坊一座,现已被毁;牌坊后为通向墓葬的大型神道,神道两侧立有大型石凋文武官、马、虎、羊各一对(一石羊已佚)。这些石凋像均以明代最典型的石凋材料水成岩吊凿而成,凋工十分精美。一些凋像虽然已有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损害,但神韵犹在,古朴大气。随同记者前往参观的增城市博物馆馆长张小锋介绍说,湛若水墓不仅在全省的明代墓葬中规模最大,也是版筑精工的典范,其建筑风格在广东省明代墓葬群中应属罕见。该墓于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建公园

据张小锋介绍,增城市正计划依託湛若水墓,开发建设一座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湛若水公园”,将之与附近的古民居、古村落一起,共同构成增城新的文化旅游项目。按照计划,湛若水公园建设与开发工程将分两期完成,现在已经开始的第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墓葬这一文物主体进行修缮和环境整治。记者现场看到,有多名工人正在清理墓葬中的籐蔓杂草。当地文物、文化主管部门也正与广州大学等大专的建筑专家合作,对墓葬建筑进行研究,寻找最科学合理的修缮方式。而二期开发工程,则将原貌恢复墓前原有的拜亭、华表、牌坊等建筑与设施,并新建一座湛若水纪念馆,用于展示湛若水生平事蹟与着作等内容。

陶俑工艺精

增城市博物馆收藏着一批在1989年从盗墓者手中收缴回的湛若水墓的陪葬品。多为陶器,其中最为珍贵的9件小陶俑,是广东地区明代墓葬中首次发现的彩绘陶俑,被定为二级文物。这些陶俑造型生动,工艺精緻,是研究明代中叶广东地区的服饰和家居习俗的珍贵实物资料。其中有一件读书俑在陪葬陶俑中显得比较特别,反映墓主的教育家身份。张小锋介绍说,因为明代葬制一般从简,流行薄葬,而湛若水本人又毕生以兴学育贤为念,陪葬品较为简单,因此出土的文物数量不是很多。

荔枝名“尚书”

在“荔枝之乡”增城,有一种叫“尚书怀”的荔枝品种,以口味独特、丰产稳产、耐旱耐湿、适应性强而着称。据传说该荔枝是明朝弘治年间湛若水用自己从福建带回的荔枝核培育而成,乡人因此将这种荔枝取名为“尚书怀”。该品种至今仍是增城主打优质荔枝品种之一。当地人也计划借湛若水的英名,打文化牌,进一步提升当地荔枝产业的名气。

私家园林成市民乐园,恢复菊坡亭

崔与之退隐家乡后,宋理宗赐给他一座私家园林,崔与之将这座园林改建成菊坡书院,笃学养贤。这所书院的原址就在现在的增城凤凰山公园。然而,书院已经毁于抗日战争的砲火,记者在此仅看到五角重檐攒尖顶的凤凰亭。此亭始建于1226年,崔与之在这裡题写“老圃秋容澹,寒花晚节香”自励,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亭名改称菊坡亭,重修后又开始叫凤凰亭。而今,菊坡书院所在的凤凰山公园依旧是增城人休閒、健身的好去处。据介绍,当地政府正计划将整片公园重新规划,恢复菊坡亭的原名,把这裡建成一个纪念崔与之的文化景点。

崔祠遍海内

崔与之身后葬于增城云母里左华山乡之岭,其墓地犹在。墓地建于1239年,面积约为500平方米,墓志碑石尚存,此外有墓道、石狮、华表、墓界志石等。在崔与之的出生地崔屋村,有清末重修的崔太师祠,为一间穿斗式木结构梁架的平屋,三进院落四合院佈局,面积约180平方米。广州还保留了崔与之故居。故居在朝天路西侧的崔府街内,正门高悬宋理宗亲题的“菊坡”二字。堂庑廊阁,三大厅、两天井,主体建筑的上盖仍保留700年前凋梁画栋的旧景观。白云山蒲剑寺里有“清献祠”,祠内悬挂崔与之着彩服衣冠画像。海珠区漱珠岗纯阳观内有“崔菊坡祠”。崔与之的后人迁徙繁衍他方,纷纷建宗祠,从我省到吉林乃至北韩都有人在祭祀先贤崔与之。毛泽东曾经手书崔与之的《水调歌头》,原件现存广州博物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