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政务文宣 查看内容

从增城市的拆分和合并 窥探广州地区镇街和区划的大调整

14-4-18 08:4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9131| 评论: 0|来自: 南方都市报

摘要: 政治解读,从时政新闻中洞悉变化,分析趋势,传播见解。我们关注公共决策过程和公权力运作规律,普及城市政务常识,培育公民议政氛围。时政和我们每一个人都相关,比如这一期为您解读镇街区划调整,不仅观察分析城市 ...


“拆”是为解决“小马拉大车”

在这一轮调整中,以“拆”的方式进行调整的镇、街,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区之外,而且呈现体量较大、经济实力较强、外来人口较多等特点。譬如,拆分前的新塘镇,总面积251.51平方公里,占增城市总面积的1/7;人口逾70万,外来人口就占50多万,是户籍人口两倍多;2012年新塘镇位居全省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百强第4位。拆分前的新塘镇的人口面积规模、经济实力比很多县级市还要强。以面积为例,原新塘镇面积与天河、海珠、荔湾、越秀4个区的面积总和相差无几。

在大镇、大街拆分时,当地官方的解读中,几乎都有提到“解决小马拉大车”、“加强社会管理”等字眼。譬如新塘镇拆分时,就有一位增城市主要领导表示,“一个镇就一百多号公务员,怎么覆盖两百多平方公里?老百姓办事,像计划生育、结婚,都要跑到三十多公里的地方去办,不方便”。分镇前一年多,新塘镇大敦村发生震惊全国的“6·11”事件,也被外界视为调整的一个动因。

从那之后,“社会服务管理”被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并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服务管理基础特别是基层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分片区、资源下沉的调整思路。拆分后,网格化管理在进一步推进,最早建社会服务管理示范点的大敦村,和周边七个村被划在一起成为“大敦片区”.

与其他片区一样设有“一站三中心”(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工商企业和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中心、文体活动服务中心)向村(居)民和外来人员提供“一站式”社会公共服务经验。拆分一年多之后,在大敦村开了好几年店的小陈表示,能感觉到治安逐渐变好,“2013年我一辆摩托车被偷,便衣围上去抓到人我才发现的”。“小马拉大车”也是“超级大街”新华街面临的管理难题。

裂变前的新华街可谓“超级大街”———辖区面积115平方公里,汇集人口超过4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6万人。“以前加班是常有的事情,只能说勉强完成工作,哪能谈得上精细化管理。”一位曾在新华街工作过的官员称,“村居要向区里打报告,就得经过街道办。62个地方向你打报告,能处理完就不错了。”此轮区划调整,新华街已“瘦身”至29.81平方公里。

合并的调整类型代表

●越秀区22街道撤并为18条
●原东风街道与原六榕街道合并成新六榕街道
●原诗书街道、原光塔街道、原大新街道大德路以北3个社区合并成新光塔街道
●原大新街道11个社区与原人民街道合并成新人民街道
●原广卫街道与原北京街道合并成新北京街道

“并”是为了压缩行政成本

与其叫公车外出,原诗书街负责人杨卫国更爱骑自行车。总面积只有0.53平方公里的诗书街,辖内单行线、窄巷密布,骑车从南到北横穿,只需5分钟,而开车往往不止这个数。合并前的诗书街,是广州市名副其实的“麻雀”街道。2013年3月,越秀区获批将22条街道撤并为18条,存在了30多年的广卫街、诗书街、大新街、东风街成为历史,这是本次镇街调整中唯一做“减法”的区。

合并前的8条街道面积均不超过1平方公里,合并后的4条街道面积均超过1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人。当时,越秀区副区长陈大跃曾解释,此次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区域资源,让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得到有效发挥,从长远方面让人员得到精简,行政成本得到控制。从广州市行政全图看来,面积仅33.8平方公里的越秀区,仅占广州市总面积的0.0045,在地图上不到一个广州的“州”字大小.

不过就在这广州十二区县中最小的区里头,密集分布了22条行政街道,即便撤并后仍有18条,每条面积约1平方公里,而广州市最大的镇街石楼镇的面积,是126.5平方公里,相当越秀区的四倍。行政区域的网格不均一,导致行政资源分配天然存在不均。2012年底,广州市决定以政府购买的形式,每个镇街投入200万建立家庭服务中心.

也就是说,无论是126.5平方公里的石楼镇,还是0.53平方公里的原诗书街,都统一获得200万的政府投资,用于家庭服务领域。在即便是越秀区内,由于调整前部分街道大小规模差异悬殊,也造成居民服务标准和内容参差不齐,均等化服务有明显差异。越秀区有关负责人指出,通过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节约政府管理成本,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升基层的管理服务效能,同时也能使居民群众享受更多的优质服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