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人物事迹 查看内容

增城市老艺术家陈济源的艺术人生:龙蛇笔走陶性情,金石榄雕意趣长

14-9-17 10:4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761| 评论: 0|原作者: 任问墨|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8岁,第一次拿起毛笔,自此70年游艺耕耘不辍;15岁首次握起刻刀,学习篆刻,63年宝刀不老;而立之年学作诗,40多年来余音尚缭绕;不惑之年学种植盆栽,而今山中小院已蔚为大观。“龙蛇华走陶性情,金石榄雕意趣长。 ...


别看他现在会书法、篆刻、作诗,俨然一个艺术家的形象。他告诉记者,在他儿时,曾经一度家庭困难,父亲陈锦章不得已中断了他的求学之路,他只能早早弃学,开始四处学艺。15岁时,陈济源跟随铁笔斋师傅学刻印,因天赋异禀又勤学苦练,受到从艺师傅的格外照顾和关注。夯实的刻印基础给了他很好的学习优势,1973年,陈济源开始自学榄雕,成为增城为数不多的榄雕艺术家。

榄雕是广东民间工艺品的一种,继承了清代岭南榄雕艺术,在微小的乌榄核上进行微雕创作,由于榄雕耗时耗力且工艺技巧难于掌握,已渐渐成为正在消失的民间工艺。如今,榄雕已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陈济源的榄雕作品以人物为主,在他自己保留的数十个榄雕作品中,和尚头、老翁以及整体人物榄雕作品占多数。

他说:“人物有神韵,雕刻人物作品更能体现榄雕的艺术美感。”因此,陈济源擅长也更偏爱人物榄雕。在所有作品中,有两个榄雕作品尤其引人注目,一方是雕刻有五个不同少数民族歌舞的榄雕作品,一方是多面人景合一的榄雕作品。从这两方作品可以清楚的感受到陈济源深厚的雕刻功底和精湛的榄雕技艺。

“增城盛产乌榄,有较好的榄雕资源,但因为榄雕对视力要求极高,制作过程耗时长(一个榄雕作品至少需要一至两个星期才能完成),需要雕刻者坐得住、有耐心,加上榄雕的卖价不高,因而很少有年轻人愿意继承榄雕工艺。这是非常可惜的。”对于榄雕工艺难以为继,陈济源痛心不已。但如今已近八十高龄的他由于视力原因不得不放弃榄雕,也没有精力培养榄雕学徒,“榄雕需要更多是微雕的工艺,我已经封刀很久了。”
增江河畔的养心老人

尽管从事榄雕的刻刀已经放下,但篆印和根雕的刻刀还被陈济源牢牢握在手里。“您从事那么多的艺术活动,包括作诗、写书法、刻印、根雕、培养盆栽等等,一辈子追求艺术给您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面对记者的问题,陈济源像小孩子一样笑道:“哝,就像我的《桑榆乐》中写的那样,陶性情,最主要的就是两个字‘养心’”。“养心”是陈济源一辈子遵循的艺术价值观。

陈济源的诗词并不拘泥于古人,多从自身体验而发。尽管他初期的一些诗词更像随意打趣之作,但晚年的作品渐渐呈现对人生的豁达,对人性的达观,对平凡生活的歌颂和赞美,以及对艺术生活的哲学思考。在陈济源诸多弟子(学习书法)眼中,恩师更像是一位“老顽童”。

即便是在采访过程中,陈济源也十多次上下一二三层楼,拿资料,弄弄雕刻,不时给盆栽浇浇水,好动如他,仍旧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无论什么时候看向他,给你的都是一副灿烂笑容,与他在从事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时的严肃,恭谨有天壤之别。“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正是这位“养心”老人的真实写照。而只有内心真正澄明者,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家,我想,陈济源就是这样一位。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