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广州增城中新镇坳头村小围垄屋 龙船脊吸纳水乡文化 走出38名秀才

21-12-28 08:3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499| 评论: 0|来自: 广州日报

摘要: 一个围垄屋就是一座村落,这里有客家人的家园乡愁。在广州增城中新镇坳头村保存一座小围垄屋——岗埔围垄屋,为广州地区少见的传统围垄屋。岗埔围垄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围垄屋围绕祠堂的左 ...


欧阳仑表示,主办部门及时对该围垄屋进行了抢修,更换了部分檩条和桷板、瓦片,并对外墙进行支撑加固,保护措施得当。目前,岗埔围垄屋的主要隐患为漏雨和墙体外倾。“该围垄屋夯土墙高度比较矮,墙体主要为泥砖砌筑,由于历史久远,墙体外批荡层被雨水冲刷,加之瓦面漏水,雨水很容易渗透入泥砖,导致泥砖外散。瓦面还有下滑及向外推外墙作用力,易导致墙体外倾。”


刚过完春节,岗埔围垄屋内不少大门上都张贴着红艳艳的春联

城郊多见客家围屋,白云以方形围屋为主

增城区文遗办提供的资料,在增城除了岗埔围垄屋,派潭镇汉湖村河大塘、正果镇岳村旧刘村也有保存围垄屋。2014年5月23日,派潭镇遭受历史上特大洪水灾害,河大塘围垄屋水淹达2米多深。由于洪水冲击,围垄屋外围屋带和上厅次间房屋全部倒塌成为危房。2016年,村民自筹资金进行重修。

旧刘村围垄屋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代均有维修,保存完好。该围垄屋是典型的客家围垄屋,内建七路三排村屋,村屋正面开五扇趟拢门,村后不开门,村中香火厅、祠堂、书房、民居等分布合理,井然有序。其中民居为客家建筑风格,祠堂、书房则为广府建筑型制,瑞堂家塾建于村的右侧,面阔五间,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走出增城,在广州再难寻围垄屋,但一般的客家围屋并不少见,在白云区、花都区、从化区等城郊区域都有各种形态的客家围屋保存。“客家围屋主要有围垄屋、圆形围屋、方形围屋、城堡式围屋、堂横式围屋等几类。”欧阳仑说。记者了解到,根据白云区文物普查资料显示,白云区有近15%的客家风格文物建筑登记在册,比较特别的是,白云客家围屋以方形围屋为主。

初入增城财力有限,建筑整体朴素装饰少

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是在明末清初,对此,编于1754年的《增城县志》有详细记载。这一时期迁增的客家人有数十姓之多,既有来自江西、福建等省的客家人,也有来自粤东、惠州及粤北等地的客家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研究者李诗元、林琳在研究论文中分析,增城处于岭南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交界处。

根据2005年增城统计部门的数据,增城客家居民已达30万人;在全区9个镇街中,均有客家人居住,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新塘永和宁西等地区;在所辖300个村中,纯客家村有90个,粤客杂居的有74个,合计164个,约占所辖村落的55%。欧阳仑指出,建设围垄屋除了人力、财力之外,还与人势名望有关。围垄屋建设是一种“摆实力”的表现。“陈氏家族兴旺,有这么多人丁,才有能力建造这样一座围垄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者杨星星在论文《广东增城客家围龙屋发展衍变初探》也指出,增城围垄屋的兴建者均是从粤东兴宁、蕉岭地区迁来,这里的围垄屋也继承了兴宁、梅州地区围垄屋的特点,平面型制与围龙屋所包含的水塘、晒坪、堂横屋、围龙部分、风水林组成要素基本相同,只是规模较小、建筑较为简陋,这也说明客家人在初迁入增城时,经济实力有限,其所建围屋整体上较为朴素,较少装饰。
1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