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广州增城明朝岭南大儒湛若水 以书院为基地弘扬“心学”建书院以祀白沙

22-3-22 06:05|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984| 评论: 0|来自: 广州日报

摘要: 南粤先贤屈大均曾说过,岭南文化“始燃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事实确实如此。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学术中心也逐渐南移,岭南文化终于喷薄而出,发出万丈光芒,照耀四方。明代初期, ...


(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南香山上已修复的莲花书院遗址)



亲自制定书院学规

正德十四年(1519年),湛若水在南海西樵山大科峰创建大科书院,并亲自制定了书院学规——《大科训规》。作为教育家,湛若水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大科训规》中。《大科训规》全文约六千字,共六十一条。包括《大科训规序》《叙规》《训规图》《大科书堂训》四个部分。他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阐明学生应如何立志、如何用功、如何进行生活管理等规则。

学生应如何立志?《大科训规》规定:“诸生为学,必先立志,如作室者先曰其基址,乃可。志者,志于道也,立之是敬。”湛若水以建房子首先要打好基础为比喻,要求学生为学先立志,并且要“志于道”乃可,道,便是天理,志立之后,才可以修习体现天理之法。学生应如何用功?《大科训规》指出:“诸生用功,须随处体现天理。”湛若水要求学生要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体现天理”,平时用功要聚焦在“体现天理”上。

在生活管理方面,《大科训规》要求学生平时应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朋友。诸生同师授业,相处之时,须互相鞭策,一言一行,皆要谨守礼义。另外,湛若水不同意陈献章“道苟能明,何必多读书”的看法,要求学生多读书,还规定了诸生研习《四书》的次序:“学者须先看《论语》,次《大学》,次《中庸》,次《孟子》。”《大科训规》对大科书院诸生敬德修业和日常生活管理所作的规范,也成了湛若水对日后各个书院学子的训诫。

增城南香山惊现莲花书院遗址


明末,湛若水尽毕生心血所建书院多数被拆,仅存一二。至清代和近代,已荡然无存。2016年,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在增城南香山东南麓的半山腰,挖掘出湛若水在家乡所建的莲花书院遗址。莲花书院即文献记载的莲洞书院。考古工作者之所以确认该处是莲花书院遗址,是因找到了一件关键证物。在已清理的莲花书院出土遗物中,有一件刻有“乙巳春泉翁(書)”的红砂岩残碑。湛若水号甘泉,碑刻中的“泉翁”就是指他。“乙巳”是年份,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与文献记载的莲洞书院建于嘉靖年间相吻合。

另外,书院的布局结构,也与湛若水的《娥媚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记载吻合。日前,记者在莲花书院遗址现场看到,莲花书院依山势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建筑基址分布于两条小溪交汇处的五级平台上,呈中轴对称结构。五级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各平台间通过中轴线上的台阶连接。第一级平台为书院的门楼;第二、三平台可能为书院的诸生馆;第四平台为书院的讲堂,两侧为翼廊;第五平台为书院的正堂及左右偏堂,两侧为从第四平台延伸而上的翼廊。据文献记载,莲花书院从选址到建成,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据湛若水自述,为建莲花书院,他不计得失,为此倾尽“一二十年俸入”也在所不惜。

“湛子洞”摩崖石刻

在距离遗址上方西北部数十米处,有一“海阔天空”摩崖石刻,雕刻痕迹虽稍显模糊,但仍清晰可辨。该石顶部还刻有“中主石”三字,专家推测应与书院的建筑布局有关,该石刻应位于莲花书院建筑的中轴线上。在莲花书院遗址下山小路上,有一“湛子洞”摩崖石刻,从笔迹判断,“湛子洞”三字应为湛若水所书。因“湛”字和“洞”字本来是两个“三点水”,即一共“六点水”,但如果仔细数一数,便会发现多了“几点水”。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湛若水的恩师陈献章最擅长用自创的茅龙笔写字,而用茅龙笔写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飞白”。湛若水也喜用茅龙笔写字,所以写出来的“三点水”与众不同,看上去多了“几点水”。据介绍,目前文物考古单位正积极协助增城区政府及宁西街道办,对莲花书院遗址开展保护利用,相关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众将有机会走进这座明代岭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书院遗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