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历史文化
订阅

历史文化

增城市中新坑背崔屋村的南宋名臣崔与之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晚年号菊坡,广东省增城市中新坑背崔屋村人。是南宋著名的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生活在偏安半壁河山的南宋时期,崔与之选择了一条为国为民的人生道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这样赞誉崔 ...
13-2-6 07:10
爱民为本思罗浮的北宋知县古成之并非是增城籍?
对一些岭南历史名人籍贯属地,历来不乏争论,这也是一种名人效应。宋代岭南名人古成之的籍贯就特别复杂。黄佐《广州人物传》称其"本惠州河源人,五季末,避地贯增城"。新编《增城县志》称其为"增城福和人。祖籍 ...
13-2-4 18:50
投笔归来课凤台的明朝福建学政增城籍胡庭兰
中国各地,自来有以八景之称推介本地风景名胜之传统。1991年增城新评定的八景中,有"凤台揽胜"与"雁塔长虹",此二景在明代的增城八景中原已有之,分别称"凤台凉月"、"夹江耸塔"。这两处景观皆与明代 ...
13-2-4 18:38
《增城年鉴2012》:关于增城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亦是人的经济、社会、政治活动的灵魂。文化遗产,是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人创造的文化财富被后代认可和继承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一般分为文物,即文化财富与载体 ...
13-2-1 17:06
600年前增城绥福都巡检司的辉煌历史
有一个画面,一直深藏在绥福茅田的记忆里。那是60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山头黯淡,地面萧条,西风呼呼叫嚣,在一片高及人腰的茅草丛中狂舞。天上刚刚升起的一弯新月,朦朦胧胧,冷冷清清,像一个寂寞人的眼睛。一群服装 ...
13-1-30 09:23
清朝《广州府部彙考》对增城县桥梁渡头的描述
清朝蒋廷锡等人编写的《广州府部彙考六 府志》,关于增城县境内着名地理标志的描述如下: 接龙桥:在北门外一里 永康桥:在北门月城外 通明桥:在南门月城外 新桥:在西门月城外 官桥:在县北庆福都四里 擢官桥:在夏 ...
13-1-30 09:12
增城市挂绿荔枝的古今趣谈
驰誉于世的珍贵荔枝增城县西园挂绿,其主干己于十多年前枯死,但随后在树头处萌发了新枝3枒。经园艺工人精心培育,而今新枝树高超过2米,树冠直径3米有余。老树发新枝,几濒殄没的国宝喜获生机,不禁令人由衷的高兴。 ...
13-1-26 17:25
增城永和天蚕山湛若水真墓被盗案
湛若水,号甘泉,明代著名理学家。广东增城人,成化二年(1466年)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湛若水少时,拜陈白沙为师。弘治十八年(1505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对湛若水之才甚为赏识,抚其考卷 ...
13-1-26 17:22
增城县建置时代的考究
广东省修志中一大问题是各地修志时,最先遇到的难题是该县建置的时代和定名。例如:清远县志办即曾函询秦冽江县之名除见(郝玉麟)《广东通志》外,还有什么根据?博罗县志办亦有提及“傅娄”是否即为今博罗县?因汉 ...
13-1-22 11:42
增城人民抗战大事记(1937-1945年) 缅怀先烈浴血奋战 见证侵华历史
增城人民抗战大事记(1937-1945年)  缅怀先烈浴血奋战 见证侵华历史
1937年(中华民国26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后,增城县先后成立了“增城抗日民众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增城县抗日御侮救亡委员会”、“增城县抗日自卫总队”。这三个组织都 ...
13-1-19 22:10
增城挂绿荔枝史实异闻杂锦
久已驰名中外的“增城西园挂绿”荔枝,迄今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据说:这棵古荔原植于增城附城西庵(即西园),附近设有谷仓,后因失火焚仓、仓谷尽焚,灰烬遍散于附近之园地,该挂绿植在其中。 ...
13-1-19 21:44
增城建县始于何时的考证
有关增城建县始于何时的讨论,蒙徐亮老去岁末的一次电话见告,我始略知一二。稍后,县志副主编王一洲先生到访陋舍,叙谈之余承见赐力作①,于是对讨论之缘起与歧见之所在,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感于增邑志人对旧志 ...
13-1-19 21:40
与增城地名有关的若干史实考证
增城,三易县城(今已改市建制)。第一个县城,建于何地何方何名?至今还是个谜?!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增城古县城在今县城东北50里,《增城县志》没有记载,只记载置县后,唐迁东街,后迁今城,宋建土城。这 ...
13-1-19 20:59
增城县始建年代问题初探
增城县始建于何时?这一史学悬案,迄今未获完满解决。究其原因,一是《后汉书 郡国志》“概置不书”二是“书而疏漏”,使问题变得杂且难。增城县始建年代问题,自来有二说:“东汉”说和“吴黄武”说。前说又可分二派 ...
13-1-15 15:35
增城崔与之的历史业绩和对今人的启迪
在广州市解放中路的学宫街,白云山的蒲涧寺、海珠区的漱珠岗纯阳观等地,当年都曾建有崔公祠;越秀山麓在清代也有菊坡精舍(学子藏修之地);还有至今位于朝天路的崔府街;上述所在都是为了纪念南宋名臣崔与之而得名 ...
13-1-15 15: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