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明代大儒湛若水的名号考论 以山水为名号 显示对家乡新塘镇的热爱

18-10-2 11:4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463| 评论: 0|原作者: 徐燕琳

摘要: 湛若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成化二年 (1466) 生于增城县甘泉都 (今广州增城区新塘镇) 沙贝村, 自号甘泉, 人称甘泉先生。又于各地建书院, 许多名以甘泉。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三载, 嘉靖年间湛若水扬州考绩, ...



湛若水借山水胜迹的命名寄托自己的思想, “俾至者有警焉”, 用心良苦, 用意深沉。由是可知, 他对自己名号的选择, 必然更为慎重。再者, 湛若水选择以山水为名号, 表明自己的道德理想追求。湛若水初名露, 避祖讳改名雨, 40岁后定名若水。成年后方以“若水”为名, 应该经过仔细斟酌考虑。“若水”何解?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曰:“夫水, 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 似德。其流也埤下, 裾拘必循其理, 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 似道。若有决行之, 其应佚若声响, 其赴百仞之谷不惧, 似勇。主量必平, 似法。盈不求概, 似正。淖约微达, 似察;以出以入, 以就鲜絜, 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 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7]联系岭南心学传人湛若水冲淡平和而又积极进取的一生, 这的确是他的人生写照和理想追求。

湛若水爱水。他认为, 心需明、需湛、需平。《送周道原易掌教之和州诗》曰:“金陵见月送周郎, 心如月圆性如光。我将心性托明月, 随子去照和川阳。”《题扇赠郭平川太守》曰:“心平灵似水平清。”《长江杂咏》有:“湛然坐到廓然时, 不着纤毫看一丝。谁今未识虚明体, 更拜延平一问之 (书院后一亭名曰湛) 。”他爱水, 爱泉 (“白水亦是川”) , 认为泉、水清澈, “润下”, “善” (《偶笔答白川子张秋官嘉秀》) 。

又有《酌惠泉》诗曰:“天一元生我, 来看第二泉。平生观海意, 此际更渊渊。”“我屋甘泉洞, 泉甘亦自同。独怜生海外, 题品未曾逢。”《过分水岭书所见》曰:“水性本平止, 胡乃生怒涛。势亦不得已, 前石后流驱。”他将清澈的泉水, 和澄净的心源联系在一起。《题山西王内泉号》说:“内泉是我泉, 外尘飞不到。飞尘一点无, 心泉本浩浩。”又有诗《观玻璃泉》认为“泉与心同渊”:“吾爱玻璃泉, 泉与心同渊。不待酌饮之, 心源已涓涓。涓流作大海, 坯土成高山。山高乃有灵, 水深蛟龙蟠。”

《为永顺鼓宣慰题·清心亭》说:“心源无一物, 何物更能浑。活活天泉在, 凭君莫挠源。”他在婺源作《福山素心亭诗》称:“天一以生水, 水泉应心澄。是名为洗心, 是心亦何形。无形亦无滓, 素心无可洗。”无形无象的水澄澈无滓, 以应心泉的素淡不染, 具“洗心”之妙。他教育学生:“山下涓涓石下泉, 惟应与尔洗心言。先生已在忘言处, 一任滔滔赴大川。” (《题甘泉精舍》)

湛若水的姓、名、号, 均与水有关, 而且和他的思想、理论息息相通, 也是他的人生实践。作为理学家、教育家的湛若水如此, 作为世俗中人的湛若水也是如此。《辛亥元日作》可看做他晚年时对现实人生的一个总结:“我行今年八十六, 生平自庆平为福。平时长在五中居, 不管双轮闲往复。”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湛若水不仅爱水, 也爱山。他说:“我与名山有夙缘” (宿借眠庵题壁) ;“升高而望远, 泮涣而优游, 坐倚乎五峰, 登歌乎盘石, 怳然若蹑匡庐、揖五老, 而与下上旋辟焉, 俯鉴澄潭, 仰见天光, 而知夫变态之无穷矣。” (《甘泉洞修造书馆记》) “静观山下泉, 因知水来处。湛然涵太虚, 余波欲东注。” (题东湖书院) 对山水的思考, 不仅仅在于简单的“乐”, 而是基于对孔子、老子、荀子等前哲山水思想的吸收融汇, 所形成的自己的自然之思、哲学之思。

湛若水过扬州时巡盐求教, 与之同登甘泉山、酌其泉, 畅叙山水, 作《答侍御朱君诗》曰:“陟彼泉山, 其山崇崇。其崇曷以, 坯土之丛。坯土之受, 坯土之积。于千万仞, 维以崇德。崇德曷以, □信其址。谁学此山, 子朱子礼。酌彼泉水, 其泉泚泚。其泚维何, 有源其涘。其源维何, 众卑之归。卑以受善, 维天下溪。其善其察, 涓涓始达。溥溥渊泉, 渊深天阔。”此诗乃“即事明理”。

《宜兴甘泉精舍记》也记录了湛若水的意见:“在《易》之《蒙》曰:山下出泉, 静而清也。静, 言其功也;清, 言其性也。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源泉混混, 不舍昼夜, 盈科而后进, 放于四海。故混混不舍, 言其本也。盈科放海, 言其积而大也。其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言道体之浑全也。诸子诚欲学焉, 吾请学于斯泉焉足矣。是故学其静以养之, 学其清以淑之, 学其混混不舍以本之, 学其盈科放海以积之, 极之, 其大焉。学于逝川, 以观之道体之全焉。尽之矣, 夫复何言。故曰: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是故感而通之, 则凡运而为四时, 发而为百物, 峙而为山, 流而为川, 飞跃而为鸢鱼, 皆吾之性充塞流行于无穷, 莫非教也。《易》曰:天行健, 君之法之以自强不息。夫学至不息焉至矣, 夫何容言, 诸子志之。”可见, 湛若水的确是在山水之中, 祖述先哲, 澄怀味道。

湛若水不仅乐山乐水, 而且坚定信念, 绝不转移。在《以甘泉洞一石赠杨克复铭》中, 他写道:“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谁能乐石?吾与勇焉。杨子乞石, 上洞甘泉。心如石坚, 与尔一卷。”在湛若水眼里, 宇宙山川, 莫非是道;鸢飞鱼跃, 流行无穷。他主张动静着力, 随处可见的灵山秀水, 成为活泼的天理心源, 而将他的理论世界推向极远。这其实也是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阐发与表现。

《颜氏家训》卷二《风操篇》谓:“古者, 名以正体, 字以表德。”湛若水以山水为名号, 显示对家乡的热爱, 对道德、理想、人生的追求。他还有一首诗, 说明自己心迹和乐山乐山的情怀:“乐山乐水亦人情, 仁智元来一体成。不用游人更分别, 诸天踏遍又蓬瀛。” (《访李鳌峰别驾於西台遍观胜景乐而有作》) 这或许也是湛若水能够悠游于哲学人生,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快乐的一个原因。

参考资料

1.李斗著, 许建中注评:《扬州画舫录》, 第65页,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3。
2.屈大均:《广东新语》上, 第120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5][6]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编:《全粤诗》第6册, 第810、750—751、785页,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9。
4.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谈》, 第716页,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广东文物》,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0。
5.王先谦:《荀子集解》第二十八宥坐篇, 第524—526页, 北京:中华书局, 1988。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