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明朝大儒湛若水创立了博大而精微的甘泉心学 探析其与阳明心学之关涉

21-2-6 04:4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105| 评论: 0|原作者: 黄明同|来自: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 摘要: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岭南大儒陈献章的衣钵传人,创立了博大而精微的甘泉心学。其“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在本体论方面,揭示宇宙的整体性,揭示体与用的统一性;其“随处体认天理” ...



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要强调的是,不论在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或是读书,或是应酬,或是劳作,或是静坐,只要能感悟到自己的本体之心,也就是“体认天理”、进行心性涵养了。这便是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之真谛!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不仅有理论的创新,还极富有实践意义。

他既在理论上推进了陈献章的学说,使岭南心学的涵养与认知学说,更完备,更精微,又在实践层面上为士农工商、朝野官民指明进行修身养性的具体的途径。客观上,他是在告诉人们:认知与涵养,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人人必须进行、人人可以进行的。这体现湛若水这一学者型的高官心系民众,创建理论则是为了民众,服务于社会。

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是强调人们对天理的体认,“随未发已发,随动随静”[7],不受时空的限制,也不论什么状态,“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无处不可以体认天理;“随其所寂所感时”,随动时或静时,无时不可以体认天理。[8]在湛若水看来,“静坐”并非认知的唯一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认知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

“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人们对天理的体认,不仅要在“静处”,还要在“动处”,“随时”“随事”进行体认。在湛若水看来,静坐、读书,以及应对日常事务,如“耕田凿井,百官万物,金革百万之众”等,与人交往的种种活动,或者闲暇“无事时不得不居处恭”进行“静坐”[9]894,都一样可以体认天理。“体认天理”,是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自身心性的涵养,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因而,对于田野劳作的百姓,对于忙于公务与应酬的官员,对于驰骋沙场的将领与士兵,又如何能闲居家中,进行静坐而去认知与涵养呢?故湛若水认定,“静坐”,只是“无事”时可以采用的认知与涵养方法,而非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时候的方法。

在湛若水看来,不仅百姓应该“随处体认天理”,连圣贤也不得例外。他说:“体认天理,而云随处,则动静心事,皆尽之矣。若云随事,恐有逐外之病也。孔子所谓居处恭,乃无事静坐时体认也。所谓执事敬、与人忠,乃有事动静一致时体认也,体认之功贯通动静显隐,即是一段功夫。”[9]904湛若水以为,大圣人孔子,也不仅“静坐时体认”,而在各种活动中,都在进行“体认”。这揭示了涵养与认知,具有普世性,彰显出其理论的深刻性。

三、系统的“合一”论

从“一体”观的理论基点出发,湛若水提出系统的“合一”论,主要有如下方面:

1.理气合一

湛若水明确提出,“舍气,何处寻得道来”[10],又说“气与道为体”,通俗地道出了气与道不可分,是合一的。这里的“道”,便是“理”,“舍气无道”的说法,便是“理气合一”论。湛若水的“理气合一”论,既是对先师陈献章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北宋思想家张载所主张的气论的传承,是沿着他们的理论路向而推演。

2.事心合一

宋理学认为,心在内,事在外,二者相分,湛若水则明确提出,“心事合一”。在湛若水看来,无内外之区别,心与事合一,是圣人之学。所以,在《雍语·辩志篇》中,他强调:“圣人之学,心事合一,是故能开物而成务。”[3]150湛若水认为,儒家的“心事合一”的主张,关系着能否成就事业,因为儒家讲究“修身”,那是为了“齐家”与“平天下”,也就是先“內圣”,之后实现“外王”。显然,湛若水的心学,并非空论心性,而是把心性的涵养,落到社会生活层面上,这体现出湛若水的务实精神。

3.知行合一

湛若水认为,“知”与“行”并进,是涵养的“一段工夫”,“知”与“行”不可相分离。涵养,便是知与行合一。在《答聂蔚文侍御》中,他明确说:“体认兼知行也。”[7]他认为,“体认兼知行”,便是体认天理,进行涵养时,“知”和“行”相兼、相融,也即是“合一”的。故在给弟子讲学时,湛若水更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说法。

湛若水强调,人的涵养是知与行同时进行,是连贯的过程,叫做“一段工夫”。他认为,涵养便是“察见天理”,而后是把天理存留于心中,并向外扩充,付诸行动。他强调“知行并造”,而所谓“知行并造”,具体便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造道”过程,也就是人们在“读书、亲师友、应酬”,即“随处体认天理”的过程;“涵养”即是“造道”的工夫。在这“造道”即“涵养”的过程当中,人的“意、身、心”都同时投入,“一齐俱造”,是同时进行、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他概括说:“即知即行,知行并进,非今日知明日行也。”[11]370

为论证“知行合一”,湛若水举了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人的“食”———吃东西,和人的“知味”———品尝味道,同时并进,即在同一时间中进行,“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没有饮食人怎能知道味道?他明确说,“无食后隽永之味”,世上只有在饮食时才品尝到味,而不可能在饮食之后,口中的美味还会永久长留。他又指出,那些分离知行的人,他们不懂得,为什么“冬日饮汤,夏日饮水”;他们甚至吃了能“杀人”的“砒霜”,还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不懂得我的味是怎样得知的。湛若水告诫人们,“食”与“知味”,不可分离,知与行不能不合一!这深刻揭示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既反对分离知行,也反对混淆知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