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观点社论 查看内容

以增城区荔城街夏街村为例 研究广州历史建筑更新活化 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22-3-10 07:2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850| 评论: 0|原作者: 曾颖 朱雪梅 黄志坚 陈铎文 曹伟键

摘要: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投身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活化工作当中。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的推动下,历史建筑迎来了更好的保护环 ...



3.1.2历史沿革

夏街村是一座古村落,南宋时期已有一定的聚居规模。元至正十九年,广东南雄叶氏迁居至此,后福建莆田王氏于至正二十五年到此定居。明洪武五年,广东惠州黎氏一族也到夏街扎根,由此逐渐形成了以叶、王、黎三大姓氏为主的新村。洪武十八年,增城县治由东街村迁移至夏街村附近,县城南部逐渐发展起来,夏街与县城连接形成“新街”,俗称“下街”。后因“下”字含贬义,村中文人便将村名改为“夏街”。

村中有一条古驿道,名为“迎恩街”,即夏街路。明万历年间,朝廷为表彰官员王三奇体恤民情、清正廉明,恩准其在家乡夏街村兴建麻石大街,并命名为“迎恩街”。修建完成后,大街成为了村中交通往来的干道,也逐渐成为了“官道”。古代官员到增城县上任多乘船走增江水道,但横街口码头至县城江边一段水路荆棘丛生,不便行船,新任官员便在横街口码头下船,穿过迎恩街,经县城南门入城。

3.1.3村落格局
夏街村街巷以夏街路为主干,与二十七条巷道相连,形成“鱼骨状”街巷格局。村中建筑大部分是以各宗祠为核心的梳式布局,是典型的广府村落。宗祠布局多数为三间两廊多进院落,民居则有三合院、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五六十年代的建筑以及周边新建民居。

3.1.4历史建筑现状
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的定义,“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广州市历史建筑普查和推荐认定工作仍在继续,除了对已有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活化更新外,也在持续关注一些具有传统风貌,能够反映当地文化与特色的历史性建筑,即更广义的历史建筑。

夏街村现存各级文保单位7处,分别为石文光庙、王屋楼、处淡祖祠、竹墅祖祠、黎式祠堂、槐荫堂、抚瑶府遗址,部分保存情况欠佳。现有已认定历史建筑1处,为黎贺榛故居,位于夏街村北部夏街路18号,经更新活化后取名为“榄人榄园”,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广州增城榄雕的传承基地,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基地集榄雕工作室、传艺讲学、作品展览为一体。

除已认定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外,村内仍留存了大量具有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民居,如夏街路西二巷7号民居、夏街路60号民居、夏街路62号忠恕堂、夏街路东二十巷5号民居均具有明清时期广府建筑特色。其中,夏街路西二巷7号民居也经过更新活化,取名为“尚雅苑”,开设体型训练、古筝等课程,已对外招生。

夏街路西十五巷3号民居、夏街路64号民居、夏街路西三巷2-5号民居则分别有拱廊、西氏纹样、琉璃宝瓶栏杆、上海批荡等西式或近代建筑元素。由于建造年代久远,缺乏管理维护,大多数民居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出现屋面局部倒塌、墙体开裂、植物侵蚀、饰面污染脱落等情况。也有部分建筑被居民进行改建和加建,使得原有布局发生变化、新旧建筑材料混合、原有建筑门窗被替换或洞口被封堵等。

3.2存在问题
3.2.1村落整体保护问题

(1)村落缺乏保护规划,传统风貌面临威胁。因夏街村未被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缺乏相应的保护规划指引,传统建筑被荒废、拆除、改建或加建。周边新建筑体量较大、层高较高,使得村落的传统风貌受到侵蚀。

(2)文保单位缺乏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村内现有7处文保单位,除几处宗祠仍有修缮维护以供村民活动外,其余则因维护不善出现不同程度损坏。

(3)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村落环境卫生情况欠佳。村中部分片区仍沿用原有的明沟排水,各类缆线外挂在建筑外壁或街道上空,现有垃圾收集点选址欠妥当,致使生活垃圾堆积,街道受到污染。

(4)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被充分挖掘。夏街除榄雕外,还有许多名人文化、宗祠文化、粤剧等非遗项目未被利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