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动开启“一事一议”规则进村 “民主商议、一事一议”的新模式,归根到底是实现村民自治,而简单的理解,则是要让村民当家作主。在石滩镇提供的相关资料则显示,为实现和保障这一目标,主要做法就是制度约束,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形成《下围村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议事规则,打造一个公开、公平、民主的决策平台。村里的大小事务,都必须按程序讨论决策后才能实施。 在下围村摸索“民主商议、一事一议”的村民自治新模式之前,一个背景资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2014年,广州市委常委、增城区委书记欧阳卫民到增城工作,重点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1月4日,他在《增城值班要情快报》上批示:“大家的事情大家办,有争议的、有矛盾的事情按照大多数人的意志办,事事商量、件件表决,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化解基层矛盾的有效方法”。 而在下围村探索村民自治新模式的过程中,记者从郭庆东处了解到,“欧阳书记先后五次到下围村现场调研,指导议事规则和议事平台的建设。”郭庆东也告诉记者,议事规则是找潘书记商量,讨论以后,逐一列出来的。他口中的潘书记,则是指石滩镇党委书记潘小航。已有十年镇委书记工作经验的潘小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这是我做镇委书记的第十个年头,深感村民自治之难,深感村干部之难,深受其困其扰,现在下围村摸索出这样一个模式,真的让人很振奋!” 不过,他也认为,要想真正在村里推行“民主商议、一事一议”,需要规范细致的议事规则。“镇里的目的是监督指导村里做到三个‘防止’ ——防止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个人意志代替村两委的集体意志,防止村两委的少数意志代替村民代表的大多数意志,防止人民群众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后来,“三个防止”成为《下围村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的指导思想。 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使得两度想辞去村主任职务的郭庆东增加了信心,并在争取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方面,做了一个大文章。“把我们村里所有的固定资产,出租物业等资料全部公开了。这些资料公布后,村民对我们的信任大大提高。其实在农村来说,村民最看重的是钱,只要你把钱公开了,什么事情都好做。”“事情好做”之后,下围村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2014年8月,下围村顺利获评“广州市文明示范村”。 下围村模式将在增城市推广 推行“一事一议”制度一年,下围村甩掉了“问题村”的帽子,迎来了快步发展的好时机,下围村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记者了解到,2013年,下围村集体收入390多万,2014年是720多万,差不多翻了一倍。郭庆东很自信地称,2015年这个数字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2015年,下围村清水湖公园建设开发是该村的重点工程,改建面积达200多亩; 而在其上的许多占用、违建等,在经过“一事一议、民主表决”无偿拆迁得以通过后,仅花四万多元、不到两个月便全部得以顺利拆迁,而且没有投诉,这在中国拆迁现状下,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将来这个地块,将打造成下围村乃至石滩镇具有地标性质的风景区。“体育健身设施、休闲绿道、文化广场、生态农业示范区、北欧风情建筑、餐饮娱乐、波光湖面景观等一应俱全。为村民提供业余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带动石滩旅游的助推器。” 不过,在和多位村民的交流中,村民们也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就是害怕这一届村委班子任期到期之后,现在的制度又执行不了,下围村又回到以前那种状态。也许,村民的担忧有些多余。记者了解到,欧阳卫民要求各镇街好好建设“村民议事厅”,使村民更好地参与民主议事,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还权于民,解决农村基层矛盾。“无论村委班子如何变化,但按制度行事、民主表决的核心不会变”,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 目前,增城正将“民主商讨、一事一议”的村民自治经验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根据工作安排,2015年将分“三步”走,在增城市推广普及下围村村民民主自治模式,实现服务基层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按照要求,增城市各镇在2015年之内至少应建设一个“民主商议,一事一议”示范村,明年之内有3到4个点,最后在三年之内增城市达到100多个点。“下围村的村民自治模式,是低成本、易复制的。”石滩镇党委书记潘小航认为。 为此,石滩镇在下围村设立了村民自治培训基地,要求石滩镇每个村都要来这里培训学习,并进行实操。“也就是利用下围村的议事平台,召集本村村民代表来开一两次村民议事会议,现场感受,并学习如何开好议事会议。另外,石滩镇已有4个村按下围模式建好了基础硬件设施,搭建了议事平台。下一步将是从下围村‘一事一议’的模式中吸取经验,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与客观条件,建立适合各个村的民主议事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