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其背后是国学教育的缺失。许多中国尚流传下来的东西,很多人已经做不到“知其所以然”,比如“五福临门”的“五福”是什么、各个节日的来源与典故,许多很有意思的文化已经被慢慢淡忘。有人认为,当代的国学热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有人质疑童学馆、国学院只是“作秀”,是换了包装的兴趣班。孰是孰非,需要时间来证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增城小楼镇何仙姑广场不远处的一座仿古外观的建筑物里,传来稚嫩清纯的朗朗读书声。循声而及,来到增城翰*童学馆二楼的“仁”字课室。在这中式装潢的典雅敞亮的课室里,10多位三五岁穿汉服、戴着冠帽的“弟子”一字排开坐在蒲团上,正摇头晃脑地跟随老师诵读《三字经》。 读经班的“先生”此刻拿着课本,面露击节称赏、陶然而醉的神情。此情此景,仿佛时空倒流,又回到了古代的私塾。而这位年轻的“先生”,是该童学馆的馆长,也是创始人,他叫邹雨航。邹雨航,2015年31岁,增城永宁街人。2012年,他创立了增城翰*童学馆,这是增城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童学馆。 2012年创立童学馆 2007年,他从英国拉夫堡大学毕业,随后学人力资源的他在珠海找到一份对外贸易的工作,不久后他辗转回广州,做了一份销售的工作。同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他焦虑、迷茫,想要赚很多的钱,却不知道路在何方。他在寻找自己最适合最想做的事,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姐姐为了家里两个小孩的教育问题头疼不已。 当时国内的童学馆已经在全国逐渐兴起,并且办得有声有色,“如今小孩越来越珍贵,很多父母想要教好小孩,却不知道怎么教。增城有很多艺术类或者英语的教育机构,在家庭教育、亲子教育这一块则是一片空白。”他仿佛看到了一道光,“我想要试一试。” 查了很多的资料,看别人创办童学馆的事例,加入童学馆的群与别的馆长一起探讨,自己写策划,分析历史与现状、风险与机遇,“不知道能不能真的赚钱,也不知道最终会不会成功。”然而他满腔热血,无论如何都要去尝试,“我怕自己如果不去做,以后会后悔,我想实现自己的价值。”2012年7月,他成立广州千年藤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加盟北京金色摇篮集团创立了翰*童学馆。 从零开始,困难重重 一切是从无到有,通过当地人力资源机构、互联网等方式,邹雨航广发英雄帖,希望能招到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师。“怎么让家长相信我们,这是一个大难题,因为我们尚未开过课程,也没有出过效果。”他们到东汇城、万达广场进行地面推广,发传单、举行“亲子同读圣贤书”等活动,向别人推广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及童学馆的理念。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初期真的很痛苦,大家都看不到前景。”最初招的17位老师最后只有3位留了下来。2012年10月,翰*童学馆开始试营业,“当时很多家长觉得有意思、感兴趣,却都持观望的态度,第一批入学的学童有18个。”邹雨航对这个数目有着复杂情感,“至少能开一个班了,但是我们的压力确实也很大,只好走一步算一步。” 穿汉服、拜孔子、诵国韵、习礼仪……邹雨航自己是老师,也是学生,他开始真正地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读《大学》、《中庸》、《论语》,研究《易经》、《黄帝内经》,并开始深深体会到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如浩瀚无垠的宇宙,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竟然也一一行得通。学生有弟子规,家长也有家长规,翰*童学馆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招收的,亲子教育是童学馆与幼儿园或小学教育最大的差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学馆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没有做太多的推广活动,家长们口碑相传,加入童学馆的家庭越来越多,童学馆也越办越好,迎来了“春天”,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开始盈利。从最初4名老师到现在33名老师和管理员,从试业的18个家庭到如今的126个家庭,从亏损70万到扭亏为盈,经过2年多的风风雨雨,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翰*童学馆的运营上了轨道。 与时俱进,中西结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不蕴含在国学之中,是传统的民族人文精神之所在。童学馆像个‘小小孔子学院’,却又有别于‘私塾’,运用的是中西结合的教学方式,引进了很多现代教学手段,如游戏式的教学互动、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等,让学童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邹雨航认为,“童学馆的幼教理念,就是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教学让孩子变得仁爱、礼让、孝顺,知耻而后勇,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获得自我的成功,也成为“安邦治国”之良才。孩子蒙童之际,正是构建‘人格’的最重要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