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打出增城传统的金饰印记 移居港澳仍回来光顾 顾客排长龙等首饰出炉

15-7-24 10:1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698|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每当增城街坊聊起金铺时,他们总会推荐那家位于旧市场内的老字号“本记金行”。每天,本记的打金师傅在不大的铺位里埋头打造街坊心水的金银首饰。这家约17平方米左右的老金铺有32年历史,依然保留了一流的传统打金手 ...
每当增城街坊聊起金铺时,他们总会推荐那家位于旧市场内的老字号“本记金行”。每天,本记的打金师傅在不大的铺位里埋头打造街坊心水的金银首饰。这家约17平方米左右的老金铺有32年历史,依然保留了一流的传统打金手艺,不少老街坊常来光顾。走进荔城街工业品市场(即旧市场)的一条小巷内,有好几间珠宝金行聚集成了打金一条街,其中本记金行算得上是当中的老大。“我们是最早进驻这里的金行,一晃30几年过去了。”


老字号创立于1982年,顾客排长龙等首饰出炉

本记老板詹静感叹道。与现在很多金饰店仅出售金饰不同,这家老金铺不仅卖金,还打金。詹静告诉记者,本记金行的创立人是她的丈夫汤本辉,最近几年主要由她打理店铺。詹静介绍,1982年,汤本辉开始在解放路附近“推车仔”为客人进行金银饰品加工。“80年代90年代那段时期特别流行打金,那时的年轻人订婚都要打制一套金首饰,富的人家甚至要花一斤的黄金打造耳环、项链、手链、戒指、脚链等,条件差一点的,至少也要打两枚戒指和一根项链。”

那时候市场环境好,汤本辉的打金手艺也扎实,本记的口碑越来越好,“那时生意好得不得了,虽然我们那时候还是推车仔,顾客都得排队,站着等首饰打完,直接戴上。”詹静回忆道。1998年,因为工商局需要规范管理商铺,增城当时的打金铺都统一迁到了荔城街工业品市场(即旧市场),划定铺位,规范经营。“刚迁过来的时候,增城就两家打金铺,我们就是其中一家。后来虽然有其他同类珠宝店迁过来,但不少熟客还是认准我们店的手艺。”

手工打金工序繁杂,一小时打好一个金戒指

“把金银块打成薄片、打磨、拉丝、组装,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手艺。”詹静说,手工打金要经过熔化、打坯、做图案、做大小、抛光等多道工序。即使是技术非常熟练的老师傅,做一件首饰最快也要花一个多小时。詹静告诉记者,打坯都用模具浇铸。“以前的模具都是一块铁板,把金片放上去打压成形,再把多余的脚边剪掉。现在则用石膏模具,比起铁模,更方便,打出来的金器也更干净。”这石膏模具虽外面看不出端倪,里面却暗藏乾坤,包含着各种形态的图案。

一名顾客选好自己喜欢的款式,等上20-30分钟,一条银链就在詹静芳手中完成。詹静一边娓娓道来,一边拿起铁丝,用钳子完成了好几片银链的花瓣,“一层层叠起来,就很漂亮了。”“前来打金戒指的顾客比较多,打一个戒指大概30块钱左右,起码得一个小时才能打好。”在与詹静攀谈的期间,还有街坊前来与他讨论金饰的款式。

记者在店里发现,这里的金饰除了戒指,还有项链、银镯、耳环等,看似老旧简单的机器,却是打金师傅的“宝贝”。詹静说,打金看似简单,但打金师傅的眼力,火候的掌握,力度的控制,都在这一焊、一敲、一打、一磨中了。“我是和我老公结婚后才接触打金行业,打金讲求耐心,打一个金戒指起码得一个小时。我刚学的时候打着就耐不住性子了,打出来的饰品总是差点什么。现在打了几十年,打金手艺也总算过得去,我的脾气也平和了很多了。”

顾客移居港澳仍回来光顾,儿子传承传统打金手艺


手工做出来的东西虽然没有那些机械加工的精致,但相对厚实,不大容易在使用中变形,因而仍然受到一些老顾客的青睐。詹静称现在打金最多的就是孩子对周时用的成套金饰,此外还有一些是首饰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诸如断了、小了,要求修改、调整等。虽说现在大部分人都会直接到珠宝店买金饰,但詹静表示,仍有一些老街坊甚至是已经移居外地或者港澳的老顾客都来本记打金。

詹静回忆,有一个老顾客叫阿娴,是石滩人,还是年轻妹子的时候就经常来店里小饰品戴,结婚的时候也是在店里定制的龙凤手镯。现在虽然嫁到了番禺了,每年还是会回来好几次,带着金银打首饰。“像阿娴这样的老顾客还有很多,他们移居了外地,都还是会回来这里光顾我,说我们这里的手艺好。很多老顾客从小小年纪到成家立业,都过来光顾我们店,是对我们的肯定,很感谢。”

记者采访的时候,住在大井头的萧伯正在为孙子结婚用的首饰挑款式。和萧伯交谈中得知,他也是本记的老顾客了,经常拿些金粒、玉器来加工,这次孙子准备结婚了,特地过来打对戒指送给孙子。“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都是喜欢传统手艺多点。手工打的金饰质量好,这里的手艺口碑也不错。”如今,金铺的生意整体市场环境都不像以前那么好了,顾客排长队等打金的场景少之又少了。

但詹静依然乐在其中,“我们店打金也就是做街坊生意,虽然现在生意没以前那么好做了,但仍然有不少街坊的支持,他们相信我们的手艺,无论如何都会一直做下去。”詹静的儿子已经在学习打金的手艺,现在在分店金记珠宝打理生意,准备慢慢接手家里的打金生意。“儿子去年毕业后,就开始过来店里帮忙打理金铺了,现在懂这个传统手艺的人真是越来越少了,家里也准备让他学习打金手艺,成为这家金铺的新主人,继续延续金铺的传统打金手艺。”詹静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水龙村的张武章和姚小慧
  • 不只是牛仔服装名镇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