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区朱村街朱氏宗亲:人杰地灵崇正祖 宗枝繁衍子孙兴 重建祖祠护根源

15-7-30 06:5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1519|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初入广州市增城区朱村,一派古今并存的风貌尽收眼帘。饭店、汽车维修店、宾馆等商业行当随处可见,因为朱村街仅一线之隔,加之广汕公路交通便利,这里正与现代化、商业化慢慢靠拢着,逐步发展为一个商贸发达的小集镇 ...
初入广州市增城区朱村,一派古今并存的风貌尽收眼帘。饭店、汽车维修店、宾馆等商业行当随处可见,因为朱村街仅一线之隔,加之广汕公路交通便利,这里正与现代化、商业化慢慢靠拢着,逐步发展为一个商贸发达的小集镇。然而,愈向里走去,我们愈能体味到朱村特有的文化气息。青苔泛泛、牌坊林立、红砖青瓦、黄土屋等无不承载着昨天的故事,和凝聚着久远的文化传承。


祖先避战迁居朱村

朱村村始祖朱见源,迁居增城朱村已有740年,子孙后辈自此广拓田宅、安居乐业、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村域面积如今达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965多亩,户籍人口5100多人,常住人口6000人左右。今人迁居,多半因其繁华,有着交通发达、地理环境优越、医疗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等优势条件,譬如“北上广深”,一直是国人迁徙的目的地。

今古有异,宋端宗元年(即公元1276年),朱见源举家南迁并开居朱村村时,朱村村还只是穷乡僻壤,迁居只是因为战祸。当时正值朝代更替,繁多的战事无可避免。自公元1275年春至公元1276年春,历时一年,宋元之间的较量历经溧阳之战、独松关之战、常州之战、五牧之战等激战,一时民生凋敝,民众纷纷南迁以躲避战乱。

据朱村村朱氏二十五世子孙朱逢见在2000年重抄的《朱氏族谱》中记载:“四世、小八郞,字见源,生于宋理宗端平元年……宋理宗时,明经进士,遭乱未任。至端宗元年,公元一二七六年,甲午岁,携家避乱来增城朱村……”朱逢见在2003年朱氏祖祠重修时曾作诗:“家声传鹿洞,拓业增邑中;七兄和一弟,八郎系乳名;宋末携家至,迄今七二八;丹山是房号,子孙已万千;修祠惟纪念,世代应保存;喜庆多传颂,毋忘先祖恩。”兄弟九人,八郎见源开居朱村村,余者迁居清远、从化、惠州、佛山等地,朱氏开枝散叶至今,人数已有万千之众。

重抄族谱传递祖训

朱氏族谱开始于朱熙公(唐朝会昌年间,即公元841年至846年),由山东而迁河南,八传而迁安徽,十四世而文公出,然后又迁赣、粤,后代延绵不断繁衍,迄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子孙后代不胜其数。作为朱氏族人的文化之根,充当规范后代子孙言谈举止的无疑便是族谱了。可以说,朱氏族谱无形中已成为朱氏人的祖训、家规。

在朱逢见重抄的《朱氏族谱》序文中提到:“此又何其慎也,非即以史氏记事之法,而通之法,而通之祖于谱,例者乎,抑又思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下逮,元明诸世代不乏于人,尚后世览斯于谱者,思前代之明德,克自振拨于以上,接考显著当世则宗谱即家训可也。”可见,《朱氏族谱》不仅担负着“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作用,更是维系着一个氏族的凝聚力。

重建祖祠护根源

后辈除了可以在族谱上的文字记载中找寻先祖的记忆之外,还可通过以重修祖墓、宗庙等方式来寻根问祖。2000年,朱村村村委会本着“仿古、胜古、坚固、美观”的宗旨,倡议村民自发捐款,对朱村始祖小八郎祖墓进行了重修。此举不仅弥补了朱村人因祖墓坍塌失修而引发的愧疚之感,而且也有利于激发朱氏族人之间的凝聚力。正如朱逢见在倡议书中所言,“慎终追远乃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缅怀先人缔业艰辛,喜见朱村今日子孙繁衍昌盛”,于是修祖墓势在必行。

2002年,朱村村村委会还募集资金对朱氏宗祠(东祠)进行了修缮,而今它已成为当地村民娱乐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朱氏族谱》中有记载:“东祠,由晚叔、桂芳父子商议承建,元天顺帝至顺元年,公元一三三零年庚午岁兴建,清世宗雍正四年,公元一七二六年丙午岁加修……”但朱氏宗祠经不住时光的打磨;

特别是在战乱中损毁严重,2002年得到修缮的朱氏宗祠(东祠)已经焕然一新,东祠的大门有一副对联: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曲宋英儒。斗坪两侧门上刻有雍雍、肃肃,似有深意。往里进,内门上高悬一个大牌匾,写书“叙伦堂”。朱逢见笑着说:“这块牌匾意思是说天伦之乐,每当村里有喜事都会在这里摆酒。”
12下一页

路过
1

雷人

握手

鲜花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