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世外桃源的增城区正果镇蒙花布 勤奋好学高氏人 新乡土模式促发展

15-8-13 11:2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918|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蒙花布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美丽的增江河畔,蜿蜒的增江在这里绕了一个大弯,使蒙花布村两面临江,依山傍水。村庄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高姓人家近千人,但大部分人因为工作等原因迁出,现只有常住人口104户,共 ...
蒙花布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美丽的增江河畔,蜿蜒的增江在这里绕了一个大弯,使蒙花布村两面临江,依山傍水。村庄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高姓人家近千人,但大部分人因为工作等原因迁出,现只有常住人口104户,共392人。

(增城区正果镇蒙花埔村的高氏新屋祖祠)

始祖南迁蒙花布,艰苦创业得安居

据蒙花埔高家族谱记载,1732年,开居始祖高国贵因不堪忍受当地强姓歹人欺凌,于是携家从山东渤海湾南迁,最后定居于蒙花布村。先祖高国贵刚迁徙至此,此处原是一片芒草,荆棘丛生,每当秋风一起,芒草随风摆动,芒絮在空中飞舞,宛如一片白色巨布,故取名为蒙花埔村。后为了便于书写和传播,在二十多年前才将“埔”改为“布”。

高国贵胆略非凡,深谋远虑,勤俭持家,带领子孙们以耕种为主,开拓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勤耕苦种,在荒芜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丰衣足食的富裕村庄。他还用节衣缩食的钱购买了村对岸的一百多亩土地开垦种植,以此来扩大耕地面积,改善子孙生活。旧时,因沿村有一个长达2公里的黄色大沙滩,蒙花布村又名黄沙坝,当时在客家人的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黄沙坝又有蔗又有糖,又有蔗棍敲头那,又有黄豆打缺牙,又有芝麻捆糍粑,又有大米喂猪娃。”历史上,蒙花布村曾开有两家糖厂,透过这首民谣,足见当时的蒙花布物产丰富,美丽富饶。高家先祖除了勤劳创业外,还有着高超的处世智慧。高国贵处事精明,与四方村民友好往来,才排除外村人的各种干扰和刁难,致使增城独一无二的高氏独姓,能够安居乐业。

隆师重道尚文化,人才辈出高氏人


追古溯今,高氏贤才秀士辈出。先祖高国贵深知没有文化会受人愚弄,因此特别重视文化。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他每年都储存几千斤谷子办私塾,让子孙有求学机会,今天的蒙花布小学便是当年“菊亭私塾”。十世祖高云龙受祖父高国贵“隆师重道,乐善好施”影响,自幼勤奋读书,好学长进。

于同治年间考取第一名“贡生”学位,光宗耀祖,衣锦荣归。四邻乡间无不称赞云龙激扬文字,满腹诗经。高云龙获得贡生学位后,为缅怀祖父创业艰辛,第一次扩建祖祠,并在祖祠前面“竖碑”以示尚文。蒙花布村现任村委书记高心亮告诉记者,“这个竖碑,也叫桅甲。这个碑不是想立就能立的,这个村必须要有人考取第一名才有资格在祠堂前面竖碑。”

十四世祖高惠民,从小聪明好学,善于实践,毕业于广州汉兴中医学校。当时国民政府举行的全国中医考试录取合格的32人中,他便是其中一员。高惠民不仅医术高超,还善于结交朋友,1944年蒙花布村村民和外村发生误会,引起摩擦,即将发生一场后果难以预估的封建械斗,高惠民为了全村村民的安全,保护高家族不受欺凌,日夜辗转周旋,最后矛盾得以化解,保护了全村人。

欲高门第须行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蒙花布村村民几乎都是客家人,日常基本用客家话交谈。高家宗祠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格局,天井的石沿边,已长满青苔,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在文革时期,高家宗祠被毁,丢失的还有高家先人所留下的一些遗物,和那些由先人们怀着虔诚的心编写的历史文书。

“真是特别可惜,那时的祠堂特别漂亮。文革时连供奉香火的桌子都被抢走了。但是幸好还有高家先祖的画像和他两个夫人的画像保存了下来,使得后人得以模糊的了解一些过去的历史。”站在祠堂前,述说往事,高心亮扼腕叹息。在旧社会若一村没有一个读书人,这个村就没有立足之地或无望兴旺发达的可能。

高家人至今还保持着“尊重文化人”的这个传统,他们认为文化对一个村庄的生死存亡关系极大。贫困,人心散,只有文化才能摆脱愚蠢,以此达到全家族世世代代兴旺发达源远流长。在高氏祠堂中,刻着先祖高国贵的一副对联,“欲高门第须行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时至今日,这副对联依然放射出耀眼的精神之光。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