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以广州市增城区客家人为例 探讨人口流动及饮食在地化过程的融合和演变(下)

23-5-1 07:4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521| 评论: 0|原作者: 刘铮/马海龙

摘要: 【接上文】“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客家人将大米或糯米磨成浆,再用蒸、煎等烹饪方法制作成“粄”,粄的种类有发板、碗粄、红粄、萝卜粄等等。客家人会在特殊的节日吃不同的粄如清明节食用以艾草做成的艾板 ...


(三)饮食礼仪的在地化

饮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个族群的精神内涵。客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对客家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形成客家人积极乐观、团结协作、重视教育勇于开拓的族群性格特征。4客家文化经过长期融合与发展,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易于融人不同地区和族群的文化.使客家文化富有“地方感”。这种“地方感”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语言和观念上,也体现在客家人的饮食习俗上。

廖先生今年26岁,先后在湛江和深圳求学、工作,他向笔者陈述了自己作为客家人的族群意识如何因食物而得以激发的情形:客家更像是一个族群,一个说着同种语系、生活习俗一致,观念一致的人群。其实,我们客家人没有说要有意识地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各地的方言和环境毕竟不同。人是群居动物,当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发现自身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与新的地方不一致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人类的礼仪起源于饮食。饮食礼仪规范着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群体的边界[)承担着维系社会关系与社会伦理的功能。[464 岁的张阿姨,是增城福和人,曾是一名小学教师,她告诉笔者客家菜上菜的规矩:客家菜的数量一般是双数,像九这种数字也可以。但是,一般不摆七盘菜,当然也不是说七这个数字不好。

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特质,又融人了地方性的饮食习俗,客家人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与畲瑶当地居民互动交融,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黄女士今年 26 岁,是增城派潭人,她告诉笔者她对客家饮食的理解:我觉得客家餐饮文化是长期学习其他族群的结果。因为人家说“客家”这个说法就是因为我们是从外面搬过来的,所以是“客居他乡”的意思。那想要融入的话,肯定就需要从别人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包括餐饮。

这些饮食林忌与客家人的性格以及所遵循的伦理规则息息相关。客家人遵循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这不仅体现在宴席的种种礼规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矩上,这些禁忌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晚辈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维系着客家族群的记忆以及族群内部的社会秩序。

结语

尽管,人类学的饮食研究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族群饮食是区分族群与表达族群性的重要标识。然而,增城客家人的流动及其饮食在地化过程表明,饮食亦是跨域族群边界,重构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饮食能够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媒介,人们通过饮食制作过程中的烹饪技艺、经验、食材、味觉、礼仪等实现跨文化的交际,从而使饮食成为人类团结与共处的重要方式。

从增城客家人的案例来看,因人口流动以及饮食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广泛,客家美食在传承蕴含在“山里味道”中的历史记忆与族群想象之“不变”的同时,更加注重在互动、融合、与时俱进之“变”中重塑族群文化自信。在人口流动迅速的今天,外来的饮食既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味觉体验,也成为不同族群、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交流与共享的重要桥梁。中国各族群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互动与融合,不仅有利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亦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略)
1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