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探访圣贤的足迹:明代岭南心学开篇者湛若水 与莲花书院与忠孝祠碑的历史

23-10-7 07:1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62| 评论: 0|原作者: 林夏|来自: 澎湃新闻

摘要: 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为明代岭南心学开篇者,他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相交甚笃,二人曾共执明代中叶理学界之牛耳,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生于增城,人生 ...


所谓“莲花”之得名,湛若水的《娥眉莲花洞开创书馆记》一文中有所回答:“自娥眉之西北登其巅,十余里,以至东南,则俯见豁然一洞,后如屏,左右如椅,中有一茎如梗,垂若芙蓉然。广明叟曰:‘此非所谓莲花乎?’”在历史文献中,莲花书院的名字又有莲洞书院、莲花洞书院之称,所谓“洞”,就是步入莲花书院路上的湛子洞。

湛子洞,显然因湛若水而得名,湛若水则因其形似莲花而甚是喜欢,在《再宿莲洞有作中》他说:“吾爱峨眉山,峨眉淡不如;吾爱莲花蕊俗以此洞似莲花,故名之云。”莲花洞(湛子洞)附近,“泉水潺潺出乎两崦之间,合而南,东出乎石淙”,莲花书院就落座在泉水间,面朝东南,溪水环抱。有山有水,树木丛生,花飞蝶舞,实在是个好地方。


(资料图片: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南香山上的“湛子洞”摩崖石刻)

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南香山进行了考古调查,在今天莲花书院坐落的台地东南发现有“湛子洞”摩崖石刻,在台地西北又有“海阔天空”“中主石”“小坐石”“大坐石”和“皷石”等石刻,在莲花书院西南又有霍韬夫妇合葬墓、霍勉斋家族墓,湛若水墓则距离莲花书院遗址约五千米。与文献所载一致。据广州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所刊发的文章介绍,莲花书院是湛若水在家乡创建的重要书院。

也是迄今为止广州乃至整个岭南地区保存得最好的明代书院遗址,是湛若水创办的众多书院中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较为完整的重要遗址。在文物保护专家的建议下,增城对莲花书院遗址进行了保护和开发。今天,游人来到南香山森林公园,拾级而上,走在悬空的游览步道上,即身处于三百多年前湛若水讲学授课之所,莲花书院遗址目前不是封闭展示空间,驻足其间,山风拂来,海阔天空,别有意境。

笔者自是不知“海阔天空”勒石之初,是有何深意,而以后来人心态猜度,一者大概是看到眼前之风景油然而生的心旷神怡之情,再者甘泉之学讲“静坐”,如此环境之下,由景入心,海阔天空也可以看作一种学问之心境,人生之心境。白沙先生与甘泉先生,师徒二人,虽然说前者仕途不顺,后者官运昌达,但最后的人生都在归乡讲学中落幕,“海阔天空”,也许是师徒共同的心境。


(资料图片:藏于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增城区博物馆内的忠孝祠石匾)

忠孝祠碑背后的大历史

增江河畔的忠孝祠,是为祭祀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先祖王纲、王彦达父子所建,“洪武年间因靖潮寇,(王纲)父子贞忠大孝,合应崇祀;于城南门外天妃庙改立忠孝祠”,始建于嘉靖七年(1528)。嘉靖三十二年(1553),在湛若水的倡议支持下重修忠孝祠。所谓忠孝祠碑,就是湛若水主持重修忠孝祠时所立的《重修增江忠孝祠记》碑。如今,“忠孝祠”石匾与忠孝祠碑在增城有关部门的努力下,都已经被发掘出来了,得见天日,石匾藏于增城区博物馆,石碑拓片也已由专家完成,碑上文字如文献所载。

两件文物的出土,都是研究湛若水和王阳明的重要文物,也是增城历史文化的见证者。简单地说,从“忠孝祠”石匾与忠孝祠碑中可见的是多重的历史面相:首先,从中可见王阳明先祖之事迹,而“靖潮寇”事迹背后所勾连的是一个更大的历史图景,它与增城有关,与岭南有关,与整个中国南方开发史有关。其二,从中也可见传统的宗祠文化。宗祠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上可追溯至周代,而至于宋代,在朱熹提倡下,家族祠堂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重要景观。

而经年历久,如今的祠堂景观,总体上说中国南方保存得相对更好。至于为什么,这当然又与地方的文化特性有关。其三,回到我们的主题——湛若水,忠孝祠碑当然是湛若水与王阳明友谊之见证,而且前述的“文化特性”“传统”当然也体现在湛若水的身上,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英,他的家族史、思想史自然与传统中国密不可分。这么讲,还是简单了,但展开说,实在是个太长太长的故事,对于每一位来到增城的游人,甚或是土生土长的增城人来说,以脚步丈量城市、以阅读增广见闻,才是体味这座城市深厚历史的最佳途径。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水龙村的张武章和姚小慧
  • 不只是牛仔服装名镇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自
  •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 西岸两座耸立的
  • 增城区首个无人机"CAAC飞手"培训班开班 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