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 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幸福增城
4.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健全普惠共享的民生和谐体系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公共服务由基本覆盖向更高水平发展,不断增加城乡群众收入,让增城市人民更好地共享科学发展成果。统筹区域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增城市区作为广州三个副中心之一,要力促地铁21号线尽早开工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配套服务,提高统筹城乡和承接广州城区人口转移的能力,打造聚集100万人口以上的新城区。 荔城、增江依托增江“一河两岸”优美生态环境,加快荔湖、新城大道、荔湖大道等建设,着力发展文化创意、高端商住等现代服务业;石滩借力新城区南移,推进城镇改造和功能调整,建设广州东部工商新城;中新、朱村围绕对接中新知识城,完善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成为广州东部山水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抓好扶贫开发,推动“三农”工作实现新发展。 围绕2011年小楼镇率先脱贫,2012年包括派潭、正果镇在内的增城市基本脱贫的目标,强化“对口区+名企+镇”和扶贫“双到”一对一帮扶,集中力量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大力推进名镇名村项目建设,加快农村泥砖房改造和光亮工程建设,提升优化北部山区和农村地区发展环境。要突出生态产业优势,派潭、小楼、正果紧紧依托白水寨、何仙姑、湖心岛、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不断提升旅游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地就业,增强“造血”功能。 要突出都市农业优势,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标准化改造,进一步提升“增城十宝”的知名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扶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突出体制机制优势,完善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在农村土地经济补偿、拆迁安置补偿、留用地使用收益分配、土地流转、生态补偿等事项中同步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免费培训和推荐就业力度,加强创业激励扶持。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和优抚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加快城市社会救助政策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加快市康复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高标准建设市中心医院以及北部三镇医院,推动博济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站全覆盖。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居民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提高医保待遇和覆盖范围。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调控,加大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建设优质学校和规范化学校,大力增加高中优质学位,推进市职教园区的资源整合和加快建设,进一步完善12年免费教育,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幼教、普教、职教、成教相互协调、具有增城特色的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数字增城”和无线城市,发展基于数字电视的各种信息应用,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线网络应用,形成增城无线城市品牌。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荔乡特色文化发展,落实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品牌示范工程、群众文化流动服务工程、特色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对知名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优秀拔尖人才、文体艺术人才的培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积极开展各类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促进体育休闲产业加快发展。 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再创生态新优势。巩固亚运和“创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生态景观林带、绿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做好沿线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酒店等载体建设。加大森林资源和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实施“增江河全流域保护行动”,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大对清洁生产的政策支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