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人物事迹 查看内容

“随处体认天理”的明朝增城新塘教育家湛若水

10-10-22 04:2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474| 评论: 0|来自: 广州档案馆

摘要: 增城市的新塘镇从清代以来就是个繁华的地方.这里“外通海道,内接崇山,舟车辏幅,户口殷繁,实为水陆扼要之区”.今天的新塘,更多的因为它的“牛仔城”之名而广为人知.其实,除了念响了一本“生意经”之外,新塘还曾经孕育 ...
为师服丧3年,建钓台纪念
 
    弘治十二年(1499年),风烛残年的陈白沙,自感时日无多,他在《赠江门钓台诗》跋中写道:“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也!今与民泽收管,将有无穷之祝.”古人师生之间,有传衣钵之说,而陈白沙将自己在江门河边钓鱼的石台作为衣钵传给湛若水,不拘一格,也相当风雅.第二年,陈白沙去世,湛若水为老师服丧3年.在湛若水的一生中,无论是做官还是做学问,对老师从不敢忘,他曾经在自己的老家新塘江畔建钓台,纪念陈白沙,并作讲学,憩息之所.晚间开办书院,每座书院中都供奉老师的画像,据说当年湛若水在白云山上,也有一所书院,书院内还有陈白沙的塑像,可惜今已不存.
 
无心仕途,论学京师
 
   如果说,前往江门拜师之前的湛若水还是个游学执著于功名的少年,那么,从烧掉“路引”的那一刻起,这虚无缥缈的理想也随之灰飞烟灭了.继承陈白沙衣钵的湛若水已经38岁了,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无心仕途,可是在封建社会,科举毕竟是人们心目中有无限吸引力光宗耀祖的道路,湛若水的母亲陈氏执著地认为“壮年居家,非事君之道”.所以,湛若水终于还是奉母命北上考试了.无心插柳的湛若水,从此展开了他无惊无险,堪称传奇的坦荡仕途.因为受当时国子监祭酒章懋赏识,湛若水先是留读于南京国子监.
 
王阳明和湛若水一见如故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北京会考,其后,湛若水被封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离开广东,来到都城北京.湛若水在翰林院任职十年,最大的收获是结交了一班文人挚友,其中最重要的是与比他年轻六岁的王阳明的交往.当时已经声誉日隆的理学家王阳明在吏部讲学,两个人在京城一见如故,王阳明对别人说,我到北京二三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物.而湛若水也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无论是王阳明还是湛若水,都把与彼此的相遇作为他们人生中的大事,从此两个人开始了长达二十几年的友谊.
 
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
 
    湛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产也”.时称“王湛之学”,两个人经常在书信中辩论,又同时开办书院讲学,传授各自的哲学思想,双方切磋学术,互有攻守.事实上,湛若水和王阳明在思想上的分歧是非常大的,虽然两个人可以分庭抗礼,但关系却从未决裂,感情却日益浓厚,这在中国的学术史上并不多见.在此期间,湛若水还有机会畅游燕赵,讲学齐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仰观人文于上国”,浸润和吸收着中原文化的精华,湛若水的学问开始具有博大精深的涵养.湛若水还曾奉使往安南国册封安南王.归国时,婉谢安南王厚馈,安南国王赠之以诗,称“白沙之下更何人”.
 
游历山林,创办几所书院
 
   正德十年,湛若水的母亲去世了.湛若水得圣谕恩准,给假三年.正德十二年,湛若水本应回京复职,但是他继续向朝廷上疏,要求留乡养病,得到朝廷恩准.此后,湛若水在广东滞留了七年.这段生活,似乎比在京城显赫官宦生活更符合他人生的本意.除了著书讲学,就是四处游历,日子过得恬淡闲散又快活.在此期间,湛若水先后创办了好几所书院.其中有增城凤凰山的明诚书院,南海西樵山的云谷书院,大科书院.正德十二年(1517年),湛若水在西樵山的雷坛峰下烟霞洞前,筑室建书院,迁居其中,这里成了他在这一时期讲学的中心.湛若水还亲自制定了《大科训规》,训规贯穿了他“随处体认天理”的基本思想,也体现了书院的建置,管理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湛若水教学要求十分严格,士子前来求学,先要让其在僧寺斋戒三日,然后才允许听讲.开讲前,学生要静坐片刻,聚精会神,再开始授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