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以说荔枝是增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探讨增城荔枝历代的发展概况,研究荔枝的栽培技术,并深入分析荔枝与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做出探讨之前,有必要先对以往荔枝生产技术、荔枝史、增城荔枝史及本文拟使用的研究方法——技术-经济-社会史研究做一个简单回顾。 (1)荔枝生产技术研究 关于荔枝的研究,国内的著作已经有相当多,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荔枝的栽培、品种、保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如1973年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生物学系编写的《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1976年广州市农林局和广州市果树科技协作组编写的《荔枝》;1978年广东农科院编写的《广东荔枝志》;1982年倪耀源和吴素芬编著的《荔枝栽培》;1983年赵平编著的《荔枝》; 1985年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编印的《荔枝科研论文选编(1981-1985)》;1993年张展薇主编的《荔枝高产栽培》;1998年广东省荔枝科技协作组编的《新编荔枝生产技术问答》,戴良昭编著的《荔枝龙眼施肥新技术》;1999年向旭和陈洁珍编著的《荔枝高产技术问答》,吕超锦和吕峻编著的《荔枝龙眼大小年丰产技术》;2000年苏美霞、吴振先、韩冬梅和陈维信等编著的《荔枝贮藏保鲜及加工新技术》; 许桂春编著的《荔枝优良品种及育苗技术》;2002年曾莲和倪耀源编著的《荔枝龙眼整形修剪技术》,张绍升、吴诊泉和陈星文编著的《龙眼荔枝病虫害诊治图谱》;2003年彭成绩和蔡明段编著的《荔枝龙眼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彩色图说》,徐仁金编著的《荔枝生产关键技术彩色图说》等等。 然而,专门对增城荔枝所做的研究只有1999年增城市科技局陈泽深主编《增城荔枝大全》。该书对增城荔枝的种植现状和品种分布作了系统的调查,并按特优、优良、普通、优稀、普稀和山枝类分别介绍各个品种的形状、特点和分布地域。以上研究侧重于从纯技术角度对荔枝种植提出技术指导,有助于当代荔农进行荔枝种植。 (2)荔枝史研究 在荔枝史的研究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后国内开始出现从历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对荔枝进行的研究,可查找到有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编写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第六册《珠江三角洲果木业发展概况和荔枝龙眼、柑桔、香大蕉、菠萝四大果树生产发展史》,其中第二章就比较简单地介绍了由汉朝至解放战争前珠江三角洲荔枝生产发展历史,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时间脉络线索。 蓝勇的《四川荔枝种植分布的历史考证》(1985),考证了四川荔枝最早种植于秦代,指明四川历史上荔枝种植的分布状况和分布规律,指出唐宋时期是四川荔枝种植的鼎盛时期,并借古鉴今指出今后荔枝生产的方向和有利的时代、历史及气候条件。福建省农科院李恒球的《福建荔枝史话》(1995)介绍了荔枝的原产地和传播范围,福建荔枝的相关文物与古籍、种植繁衍、交易、品种、栽培技术演进、制干与保鲜、进贡等情况。 王双怀的《明代华南的经济作物及其地理分布》(1998)提及明代华南荔枝的栽培技术较前有了提高,嫁接法和压枝法得到推广,荔枝的品质得到改良,荔枝的品种更加丰富。并认为明代后期随着荔枝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荔枝种植业的发展催生了介绍、评论荔枝的著作。罗桂环的《我国荔枝的起源和栽培发展史》(2001)一文介绍了我国荔枝的分布和栽培历史,并从文献记载对荔枝栽培地进行探源,也介绍了华南荔枝的栽培发展及其重要品种的延续和分化。 张效民的《荔枝与荔枝文化》(2006)对荔枝的产地、属性及千百年来形成的荔枝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评述;并试图对荔枝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值得注意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的两位前辈曾对广东荔枝文化做过考究,杨宝霖老师的《“一树增城名挂绿,冰融雪沃少人知”——增城挂绿荔枝小史》(1987)探讨了挂绿的产生、发展及慢慢近绝迹的原因,运用多种文献考证出挂绿产生的年代是在清康熙年间。 《元以前我国荔枝品种考》(1987)通过元代以前的多种文献考证出晋代记载荔枝品种4个,唐代记有5个,五代记有28个,宋代记有60个,荔枝产地主要在四川、福建和广东。《“霞树珠林今若何,岭南从古荔枝多”——广东荔枝小史》(1990)探讨了广东荔枝自汉唐时期兴起、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两代的大发展及民国时期荔枝栽培衰落、荔枝研究却繁兴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每个时期广东荔枝的分布、栽培技术情况。 《唐代岭南贡荔小考》(1990)根据多种文献考据出唐代所贡之荔,为南海所产。彭世奖在《荔枝之最——增城挂绿》(1995)一文,简单探讨了挂绿的性状、起源、习俗和相关的传说。在《论屈大均在广东农业文化史上的贡献》(1997)中谈到屈大均对于广东荔枝的品质优劣、地区分布、栽培方法、加工技术、产销状况以及民间习俗等记载资料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成果对笔者的启示非常大,也为笔者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线索。 (3)增城荔枝史研究 目前尚未有人对增城荔枝史进行过专门的深入研究,以下研究在视角和方法上都对笔者有很大启示作用,但它们或只限于纯科技探讨,或只限于叙述荔枝的发展概况,并未将荔枝生产技术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加以讨论。但是包含增城荔枝史的研究可零星地散见于著作方志当中,主要有以下著作:(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