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入实施公园化战略,着力建设宜居城乡,积极探索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并进的新路子 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重”,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 的理念,用公园化的理念和文明特征来统筹城乡建设,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让增城人民“工作在公园,生活在花园”。力争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20平方米,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标准,营造一流的创业宜居环境。 10、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清洁美”工程。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下大力气整治城乡“六乱”(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乱张贴、乱堆放、乱拉挂),用半年时间全面拆除窝棚、一年时间完成猪场整治。健全以镇街为主体的卫生保洁制度,落实“门前三包”,实行城乡环境整治问责制,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近期尤其要重点解决好新塘、荔城和旅游景区的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力争到2012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以建设美好家园为目标,深入开展 “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创建活动,推动家园、果园、田园、校园和工业园公园化,让增城水更清、地更洁、环境更优美,力争在2011年前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 11、全面优化水环境。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确保在2010年6月底前完成荔城、新塘、石滩、中新、永和、派潭高滩六大城镇以及75个村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全面推进河涌综合整治,2010年6月前完成增江河西岸、百花涌、二龙河、金紫涌和西福河整治,确保增江河水质平均达到二类以上,让增江河美丽流动,让荔乡水永远清澈。扎实抓好派潭河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加强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以及河道清淤和生态建设,探索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路子。 12、创建全国林业生态市。大力推进青山绿地工程,以广汕、荔新、增派和增正等公路沿线为重点,在主要道路两侧按照50-100米宽度建设生态林带,城区及城郊次要道路两侧建设宽度10-30米的道路生态林带,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城市森林大道,在重要出入口、立交、匝道因地制宜点缀一批富有特色的绿化景观节点。在工业集聚区建立生态隔离带,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经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13、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加快生态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建设,以100公里自行车健身道为主线,以沿线村庄为旅游节点,重点建设湖心岛、鹤之洲、莲塘春色、白湖水乡、基岗百果园、新荔生态公园、荔江公园、月亮湾等一批开放式示范性公园,推动生态景观林带形成“绿上添花”产业带。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农家旅馆和生态旅游村,创广州最美景区,建广东最美乡村,把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培育成北部山区新的经济支柱,让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让增城农民增收致富。 四、高起点建设农民美好新家园,大力推进村落社区化,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新文明的新路子 把新农村规划建设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增强增城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举全市之力建设新农村、培育新文明,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大变革,力争新农村建设实现“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 14、全面规范农村建房。规范农民建房不是禁止农民建房,而是要求农民按政府规划建好房。高起点编制村庄规划,年内完成282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农民新村选址,无偿送规划设计,给农民以明确的指引和出路,充分利用旧村场地,落实“一户一宅”,切实解决好“在哪建”的问题。突出岭南乡村特色,认真搞好房屋设计,设计户型优美、间距合理、色调协调、层高适当的建筑方案,切实解决好“怎么建”的问题。开展“一清二控三规四拆五建”工作,固化农民住房现状,严厉查处未报批擅自抢建行为,坚决拆除违法建筑。 15、制定实施奖惩激励措施。市、镇(街)两级组建一支作风过硬、认真负责、敢抓敢管的新农村规划建设队伍,实行全覆盖、动态式管理。把规范农村建房工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单位和责任领导实行一票否决制,各镇(街)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专职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设立新农村规划建设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建设农民公寓、加快旧村和城中村改造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成效突出的镇街和行政村实行重奖。建立宅基地置换和退出机制,鼓励农民进城购房或居住农民公寓。 16、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依据村庄布点规划合理确定农民集中居住点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不断完善新村各项公共设施,引导村民住房建设逐步向城区、集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集中居住。简化农民建房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提高审批效率。高标准建设罗岗、明星等新型农民社区试点,以点带面提高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 17、促进村庄建设和生态旅游相融合。把规范农民建房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发挥农民的主动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家园变公园、山区变景区,把北部农村逐步改造成各具特色、文明美丽的旅游村,逐步形成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按照农民投资、政府补贴的原则,同步推进村庄改造与乡村旅游区建设,推进农民住房景观化改造,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错位互补、协同发展格局。 18、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利用国家、省和广州市扶持资金,完成农田灌排渠改造。推进农田标准化建设,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到2011年完成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农田标准化建设,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60%,农业规模化经营面积达70%以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培育发展10家广州市级龙头企业、4家农产品流通企业大户,建成6个5000亩以上观光型农业基地,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强化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包装,大力发展好吃、好看、好玩、好价、好销为特征的“五好”都市农业,打响增城荔枝、迟菜心等增城“十宝”品牌,促进农产品流通与升值。 19、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积极支持村经济发展留用地的开发利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农民高标准建设一批“农家乐”。加大城乡拆迁安置力度,鼓励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制定符合增城实际、群众满意的征地补偿、拆迁安置标准,最大限度照顾市民、农民的切身利益,让老百姓在拆迁征地中真正得到实惠,并拥有长期收益,变拆迁户为“拆迁富”,让农民失地不失利。 20、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推动城市生活方式和社区管理模式向农村延伸,以强化公共服务为重点,充分利用旧民居、旧祠堂、空闲地,多建小广场、小公园和文化娱乐室,拓展农民文化娱乐和休闲健身空间,引导全市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真正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牢固树立“优生优育”新观念,巩固和扩大省计生一类地区的工作成果,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