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政务文宣 查看内容

增城市政府创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市的50招

11-4-9 09:0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502|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增城市为创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市,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位城乡、培育高素质市民,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 ...
七、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地区软实力,积极探索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抢抓增城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机遇,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思路创新、模式创新和经营创新,为县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示范。
   
34、高水平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区。以增城广场为中心,整合周边的广播电视中心以及增城公园、荔枝文化公园等资源,2011年前完成新图书馆、科技文化博物馆、增城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标志性工程,把增城广场建成国内知名的音乐雕塑广场,形成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县级文化艺术中心区。
   
35、加快实现城乡文化共享。建设一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村(居)多功能文化站室,基本实现一镇一站(文化站),一村(居)一室(文化室),一人一册(书),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推进城乡文化共享。
   
36、全面活跃群众文化。采用政府策划、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方式,进一步将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向市场,让广场文化活动方式深入镇村。每年坚持办好增城广场音乐文化节和新年音乐会,进一步打响音乐文化品牌。开展评选增城人民最喜爱的当代音乐家活动,带动群众广泛参与音乐、舞蹈、书画等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7、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相关政策,不断增强我市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和竞争力。推进市广播电视台、市新华书店改革,整合市、镇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加快移动电视、手机报纸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
   
38、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政府办文化事业,市场推文化产业,中部创建文化生活区,抓紧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文化旺产业,加强与保利、华强等文化产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艺演出、科教研发、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
   
39、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我为增城增光,增城以我为荣”、“发现增城美、创造增城美”、“我是增城人、我爱我增城”和“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等系列活动,激发增城市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以“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示范户”评选活动,营造“人人都是文明使者、处处体现城市形象”的风气,不断提高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营造全民共建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文明素养和城乡文明程度。
   
八、敢于先行先试,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积极探索以长效机制保障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以落实《争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示范点的实施意见》及6个配套文件为重点,抢抓被确定为广东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闲置土地处置和“三旧”改造试点的机遇,率先破除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和有利于保增长、保民生、保质量、促转型的体制机制,增强吸纳和集聚要素的能力和竞争力,为创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市提供有力保障。
   
40、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可考核的具体指标。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反映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指标。制定各有侧重、差别化的绩效考核措施,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机制,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奖惩、培训的重要依据。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外人士中聘请科学发展监督员,对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考核情况进行监督。
   
41、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保障机制。围绕主体功能区定位,适当调整镇街设置,科学配置镇街、机构、编制人员。不断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镇街根据每年中心工作实施调整考核内容,机关考核着重评价执行力、创新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引导领导干部善于谋事,科学干事。
   
42、推行“大部制”改革。按照省和广州市的部署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大部门”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在制定规划、统筹发展和协调重大问题等方面的组织领导职能。
   
43、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和政府投融资项目竞争机制,让部门、镇街、村或企事业单位通过公开、公平、公正方式,竞争参与各项专项资金的分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积极完善市镇两级财政体制,建立镇街融资平台,实行完成经济任务激励机制,扩大镇街财政自主权,提高镇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44、创新社会综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创建法治城市示范点。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实行行政问责制,强化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推进“阳光用权”,2012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建立重大审批项目牵头单位办理制度,推动并联审批、联合审批,加快改革财政评审进度,提高项目审批效率。进一步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组建镇街综合执法队伍,向镇街下放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和社会管理等权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