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实施富民惠民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以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统筹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家园,努力实现“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创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示范区,不断提高增城人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21、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心镇。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理念,推动形成“两城”(增城市区、新塘城区)、“三中心”(石滩、中新、派潭等中心镇)五大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增强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2、构建发达的交通网络。会同省和广州市建设单位力促穗莞深城际轨道和地铁13号线于2012年通达新塘,地铁16号线于2015年前通达增城市区。2011年前完成广河和增从高速公路(增城段)的建设,加快推进北三环、新派等高速公路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与市域道路的连接线,实现所有镇街通高速公路。加快市内主干道的升级改造和公共交通网络规划建设,2010年前完成广汕快速路升级改造工程和107国道(新塘段)改线工程,建成荔城、新塘两个国家一级客运站;2012年全面完成人民桥改造以及市区和各镇区主要道路的升级改造,以大交通全面融入大广州和大珠三角。加快自然村“五通”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危桥改造工程,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全覆盖。 23、努力实现人人都有好工作。完善市、镇、村三级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青年创业工程”和“巾帼建功”等活动,举办创业大讲堂,实施创业大培训,打造一批创业示范村和青年创业示范点,力争全市创业人员占劳动力总人数的15%以上,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做好复退军人等新增劳动力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力争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推荐率达95%以上。努力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要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免费技能培训,培育大量中高级技能人才,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高就”。力争每年转移就业1万人,着力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创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市。 24、创建全国一流的健康城。力促南方健康产业城落户建设,大力支持中山大学博济医院发展壮大,到2012年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全力推进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镇街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三级服务网络,积极推行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使全市卫生服务能力、居民健康水平、主要生命质量指标和医疗科研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25、打造全国一流的运动城。以飞碟、龙舟、体育舞蹈等亚运场馆和广州水上运动中心、体育公园等建设为契机,坚持场馆建设与旅游开发并举,统筹抓好赛场建设和赛后综合利用,组织大型体育运动赛事和群众休闲健身活动,带动体育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提升基层体育设施水平,推进镇街文化小广场、灯光篮球场、200米标准体育运动场和室内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到2012年所有镇街建成“两场一池”(文化体育广场、篮球场、游泳池),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达1.6平方米。 26、创建全国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管控,形成对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确保发案率实现每年两位数下降。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新模式,标本兼治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畅顺交通秩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提升市民的安全感。 27、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到2011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到2012年3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高报销金额达到12万元,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创建社会保险工作示范市。建立城乡低保标准正常增长机制,特别加快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推动慈善事业创新发展,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均衡化发展。 28、全面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建立市民幸福指标体系,开展市民幸福指数调查,及时了解民情、听取民意,了解市民合理诉求,改善民生,提升市民幸福感。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联合接访和下访制度,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实行两所(派出所、司法所)带两会(村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形成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新格局,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六、创建全国一流教育,打造智慧型城市,积极探索提升市民整体素质的新路子 把教育当作重要的德政工程和系统工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巩固和扩大教育创强成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构建幼教、普教、职教、成教相互协调、具有增城特色的教育体系,创建全国一流教育,使教育成为增城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29、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继续实施“两优”(优质学校、优秀教师)工程,再建一批优质学校,力争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达到规范化学校要求。进一步扩大免费教育覆盖面,普及免费高中教育,鼓励全市青少年全面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率。到2014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加快特色教育发展,打造一批音乐、体育等艺术特色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30、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依法落实教师待遇,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让增城教师成为最受尊敬和最可爱的人。加强城乡师资培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着力形成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机制,大力培养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 31、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统筹,大力整合资源,做强做大职教园区,探索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化、品牌化模式,扩大职教园区面积至1000亩,招生规模超2万人。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统一安排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适用型人才。 32、扶持壮大民办教育。大力扶持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和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6所民办高校发展壮大,鼓励引导社会资源再办一批高质量的民办高等院校,努力打造民办高等教育品牌。大力引导和扶持社会资源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特别要鼓励举办优质幼儿园,逐步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公办园为示范,以民办园为主体的具有增城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 33、建设学习型社会。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以增城市委党校为载体,创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基地,不断总结完善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总结提升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示范带动效应。大力整合、优化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发展社区教育,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庄、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求知”等活动,积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促进全市干部群众博学善思、更新理念、开阔视野、开拓创新,为增城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