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支由增城市足球发烧友联合会会员组成的足球队代表增城参加广州怡宝杯足球赛,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回到增城后,队员们把这次比赛获得的奖金全部用于帮助石滩三江的失学儿童和贫困家庭。当时,作为联合会负责人的沈耀昌把用奖金买来的书包和其他物资交到镇政府时,一名工作人员问他:“你们是什么组织?既然你们都那么喜欢踢足球,为什么不成立一个足球协会呢?”一言惊醒梦中人。回去以后,沈耀昌开始和相关部门联系,着手成立足球协会。 2007年6月,增城市足球协会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增城民间足球开始走向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举办联赛、组织比赛、促进增城和其他城市之间的足球项目交流,这就是增城市足球协会的日常工作。在增城市足球协会的统筹组织下,增城民间足球拥有新年杯赛、夏季联赛、冬季联赛和足协杯赛四大常规赛事,分散在增城不同地方的业余球队有了紧密、系统的交流。 据增城市足球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增城较正规、活跃的业余足球队有50多支;每年由足球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正规比赛超过1000场;每年都会有30多支业余足球队参加由增城市足球协会主办的新年杯赛、夏季联赛和冬季联赛。“现在增城民间足球颇为火热,足协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承担的任务也就更重。”沈耀昌说,足协并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比赛,日常运作资金也由管理人员自筹。 记者了解到,与全国很多城市一样,足球场地的缺乏制约着增城民间足球的进一步发展。在增城还没有一个完全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公共足球场,大部分业余足球队都是租借私人足球场练习和比赛,这些球场的一般收费标准为250元/小时,与广州中心城区同类型足球场相比,收费较为便宜。 发展:青少年参与足球的热情不高成隐忧 “增城足球的希望,甚至是中国足球的希望,必定在幼儿身上。”曾效力于广州太阳神队和沈阳海狮队的著名足球运动员彭昌颖对增城的足球发展提出这样的建议。“在增城的足球场上,现已看不到新鲜的面孔。”增城市足球协会秘书长陈雄伟感慨道,“现在,活跃在球场上的大多数是35岁以上的球员。越来越少年轻人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大多出生于60年代的人对足球十分热衷,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人对这项运动的感情越来越淡。” 陈雄伟还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5个:1.中国足球低迷打击了足球爱好者的热情;2.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不愿让孩子参加足球运动;3.学生背负巨大的考试压力;4.青少年课外娱乐方式变得多样化;5.足球场的缺乏。增城市足球协会每年都会在夏季联赛和冬季联赛中设立一个“快乐组”。这个组别的报名不设门槛,无论年龄大小、技术高低,只要对足球有兴趣都可以参加,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参与足球运动,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可遗憾的是,报名的更多是中年人,青少年很少。”陈雄伟说。 近十年来,增城的校园足球运动开展一直不尽如人意。以荔城街为例,家长的不支持、场地的限制、专业足球老师的缺乏等因素阻碍着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和推广。2014年暑假,增城市足球协会将在亚运龙舟体育运动场举办第一届青少年足球夏令营,面向增城市公开招募6周岁以上爱好体育运动的学员。沈耀昌说,举办夏令营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足球运动,让更多的孩子参加足球运动,感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我们将邀请彭伟国、胡志军、彭昌颖等著名足球运动员组成本次夏令营的教练团队。希望喜欢足球的青少年不仅能在夏令营里学到足球技术,而且还能充分享受到足球带来的快乐。”沈耀昌说。此外,增城市足球协会还计划在2014年下半年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周一至周五进校园为学生开展足球培训,周六、日在亚运龙舟体育运动场开展课外足球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