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晚,增城市荔城文化活动中心好不热闹。头弦奏、二胡响、唢呐吹、扬琴鸣……又到了增城广东汉乐团每周四一次的排练时间。台上的10多名中老年乐友,拨弄着手上的琴弦,陶醉于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广东汉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随宋人南迁进入广东,旧称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 广东汉乐以梅州为中心,主要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2006年5月20日,广东汉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也是这一年,广东汉乐随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秘书长范永干来到增城而开始进入增城艺术圈子。经过8年的发展,现在增城已拥有一支28人的广东汉乐团,并且培养了100多名汉乐学员。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现担任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范永干,从小深受广东汉乐熏陶,对这一门艺术怀着深切的热爱。初到增城,他坦承自己品尝了“独乐乐,举弦欲哭的孤独”。“广东汉乐不仅要在其原产地梅州大埔县存活,在异地也要同样发展。发展是最好的存活。”在这强烈想法的驱动下,范永干开始四处寻觅汉乐知音,推广汉乐艺术。 他主动联系文化部门,寻找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团体,向他们派送从大埔带过来的《广东汉乐研究》刊物,并大量复制汉乐光碟、复印汉乐曲谱进行发送,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广东汉乐。2007年,一个偶然的下乡机会,范永干在参加陈桥头曲艺团粤曲活动时认识了后来建立红荔曲艺团的陈华瑞。由此,他接触到了一批增城的曲艺精英和音乐人才。随后,在广州、深圳、大埔等地汉乐团队到增城的交流活动中,红荔曲艺团积极提供活动场所并协助接待。 在广东汉乐交流联谊活动的感染和影响下,红荔曲艺团乐队的乐友们对广东汉乐逐渐产生了兴趣。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了增城广东汉乐团的中坚力量。“红荔曲艺团是增城汉乐团成长最有营养的乳汁,是增城广东汉乐团的摇篮。”范永干说。2011年8月20日,在增城大埔同乡联谊会成立3周年大会之际,增城广东汉乐团在潮府馆大酒店正式成立。“我终于感受到了‘众乐乐’的喜悦。”范永干感概颇深。 培训汉乐新人,积蓄后备力量 增城广东汉乐团的成员们在发展后备力量、培养新生汉乐人才上达成了共识。乐团成立后,他们积极牵线,促成了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联合,建立了广东汉乐培训基地。珠江学院购置了两套汉乐乐器、20套汉服,并提供排练、培训的场地。此外,增城广东汉乐团还联合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辟第二课堂,举办了三学期的汉乐培训班,培养了100多名汉乐学员。 如今,增城广东汉乐团已拥有28名成员,年龄最小的不足20岁,最大的已近80岁。增城的汉乐队伍也在逐渐壮大,荔城文化活动中心成为了乐友们的根据地。每周四晚上,增城广东汉乐团成员便齐聚一堂,排练演奏;而每周六下午,则是开展汉乐乐器免费教学。“玩汉乐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现在喜欢传统艺术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希望用好的传播方法,把汉乐发扬光大、传承发展。”广东汉乐团成员黄顺进如是说。 抓住一切表演机会,做大汉乐文章 2014年3月29日,在深圳市客家汉乐协会到增城交流之机,增城梅州客家文化研究会在挂绿广场主办了一场广东汉乐专场音乐晚会。晚会由深圳市客家汉乐协会和增城广东汉乐团共同登台演出,分别表演广东汉乐合奏、广东音乐合奏、汉曲清唱、二胡独奏、民歌独唱、客家山歌独唱和对唱等精彩节目,吸引了2000多名市民到场观看。这是增城广东汉乐团成立以来第一次举行大型专场演出。 除了专场演出,增城广东汉乐团成立3年以来,积极参与送戏下乡以及各类文艺演出。“乐团的足迹走过了广场、学校、山庄、酒店、宾馆和电视台演播厅,先后在近20个晚会登台表演。”范永干介绍道。这期间少不了增城文化馆副馆长刘金棠的牵线搭台。“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只要有表演机会,去哪里都没问题。”担任汉乐团副团长的刘金棠说,“我相信广东汉乐未来在增城的发展一定很有前景。” 广东汉乐在增城的发展从无到有,已经生根发芽,并且逐步茁壮。“广东汉乐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国乐。我希望通过汉乐人的共同努力,将增城打造成广东汉乐的第三故乡(第一、第二故乡分别是古代中原、梅州市大埔县)。”范永干说。谈及未来增城广东汉乐团的发展,范永干表示,今后几年将重点培养“三团一营”的增城广东汉乐师(即增城广东汉乐协会)。 通过邀请广东汉乐专家前来辅导,把增城广东汉乐团建设成广东汉乐的骨干团队;协助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广东汉乐团;协助珠江学院组建广东汉乐团;同时,协助推动增城大埔同乡联谊会组建“荔乡埔情国乐社”,建成广东汉乐的加强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