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云南边境安宁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胡庭兰未入滇时,楚雄州少数民族叛匪蛮阿方已发起叛乱,起兵攻掠易门县(县治在龙泉镇)、流劫嶍峨(今嶍峨县)、昆阳(今晋宁县)、新化等州县,号称“王”,声势浩大,十分猖獗,云南陷于大乱,百姓生灵涂炭。胡庭兰到任,云南巡抚吕光洵即请胡庭兰监军易门县抗匪。 胡庭兰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在福建抗倭的经验。它率军疾走便道,在土人的指引下,奇袭鸭母谷,生擒叛将混天王李向阳,俘斩叛军数百人。由此,官兵声威大振,乘胜配合云南土官王一心和王行道等分两路进军,连续攻克大小木址两寨。在攻战中斩杀叛首蛮阿方,叛匪残部仍在据城守寨顽抗。胡庭兰回军驻扎嶍峨,又擒叛将赵大经和施得名两人。 随后与分府李斗等驻军新化,乘夜出兵斩叛将者索,俘获叛匪主谋撤鲁颇与杨弦子。终于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平息了震撼滇中的楚雄民族叛乱。这期间,胡庭兰留下军旅诗词《观射》诗云:“锦队翱翱建水东,咆哮猛士竟弯弓。帐前百步穿杨巧,马上双飞饮羽雄。诸葛山昏禽欲尽,步兵厨里酒为空。明朝纵猎围还合,身虎平林更射熊。” 胡庭兰是个儒生,晓畅军事兵法,能文能武,操行高洁,为官二十多年不贪分文。在云南任职时,儿子有病,向马指挥购药丸。马正想为弟谋世袭官职,苦于无门,于是把金子藏入药丸中,送给胡庭兰。胡庭兰觉察后,顾不上穿好衣服走出堂中叫住马指挥,退还药丸。后查明马原想为其弟而行贿的实情,便将其依法处置。 云南平定后,巡抚吕光洵要把胡庭兰的战功上报,要求超级提任胡庭兰的官职。这引起驻守云南的黔国公疑忌,黔是明朝开国功臣的后人,当年收复云南有功,获封公爵,子孙后代世袭,长期驻守云南。因胡庭兰畅晓兵机,多谋善断,依法治军,爱护部属,赏罚分明,才招致有些人妒忌; 在议功时,翻起前吏部尚书仇恨胡庭兰及胡庭兰在福建守东门的旧事,前吏部尚书怀恨胡庭兰,故意调他到云南平乱,欲借刀杀人以泄私愤,想不到胡庭兰平乱捷报到京,更增添他的仇恨。一些受胡庭兰处罚的人也出来指责。胡庭兰闻悉内情,万分怒火,深感官场险恶,便借病请辞,上级不准。后朝庭下旨,任胡庭兰为“贵州参政”,即在荒蛮之区,作个有职无权的闲官。胡庭兰毅然拒绝赴任,立即弃职归田。 解甲归田 胡庭兰回到增城,得知邑中著名学者、三部尚书、大儒湛若水逝世多年,与自己同乡的学术前辈,竟无缘相见一面,感到十分遗憾。特作诗《祭参赞大司马甘泉翁文》一首以悼念先贤。为纪念先贤,胡庭兰于凤凰山上的凤池书院讲学,综合王阳明和湛若水的学术思想,以教育后人。凡进入此院学习的员生,进入仕途者众多,被称为“凤池毓秀”,留传至今。 隆庆六年(1572),穆宗皇帝追念胡庭兰为朝庭立下赫赫战功。赐给白银、绸缎和“万里奇功”匾额和文书,特派遣专使从京城送到胡庭兰家中,慰问胡庭兰,酬谢当日功绩。但朝中当事的人,畏忌胡庭兰之才,终不招胡庭兰复出,令人嗟叹。胡庭兰回乡后除在凤池书院讲学,还支持和帮助家乡做事。一是协助知县王良心编辑《增城县志》。 晚年和本邑乡贤不辞劳苦编辑增城县志,受到邑人的尊敬。二是倡建雁塔。雁塔位于城南五里的豸山,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先贤卢伦和湛若水最初倡建,可惜两人年事已高,未成善事,一拖就27年。胡庭兰回来定居后,邑中儒生缙绅请胡庭兰出面。胡庭兰慷慨地说:“此我志也,成前之功,我事也。” 便亲自与缙绅父老筹划,集资九百金建成。此后,每逢乡试或殿试前,考生们都先到雁塔上香,以求好运,希望能做到雁塔题名,考取功名而归。该塔成为增城县城的一个标志性景点。胡庭兰乃文科进士出身,后来被重用于提督统兵权,他文武皆全,满腹经纶,但戒马倥偬的生涯,没时间著书立说,他晚年著有《相江子集》、《诗易讲意》《诗讲义》等书籍流传于世。 胡庭兰卒于万历年(1581),终年75岁,葬于梅都圣堂埔。他的生平故事多而谐趣,几乎遍及增城、龙门、博罗、惠阳等地区,邑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编撰两副赞颂胡庭兰文武全才的木刻对联。一幅挂在他祠堂真容像:殿前曾饮平滇酒,院内常谈奕世文。一幅挂在胡屋门楼:靖九边而偃武开三馆以修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