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龙四招既出,于是乎长乐县“四境安然”。由于管治有方,政绩显赫,肖龙被提拔为太社令,继而升至正六品的朝议大夫。可惜的是,肖龙的官运至此因宋亡而嘎然终止,他的政治抱负和管治才能失去了用武之地。个人命运无法不受掣于时代变迁,这是肖龙生不逢时的命运悲剧,也是南宋王朝的悲剧。 南宋被元灭亡后,肖龙归隐家乡,深居简出,著书立说,不侍元蛮新朝。他常常独自一人来到城郊风景如画的百花林,凭吊先朝,感慨人生,追效东晋田园山水诗人陶渊明而寄情山水,以忘怀中亡国之痛。他写诗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表述自己的向往。他在那块八仙台大小的石头上,镌刻下这样的诗行:“世至无桃园,吾实隐庐中。天赐泉石洞,荔子漫山红。榕荫依山绿,久没坐寒宫。古谁解其趣,达哉渊明翁。” 肖龙虽然无心侍元,但元朝统治者爱慕肖龙才能与品德,数次下诏招揽,肖龙不为所动,一一拒绝。虽不事新朝,但肖龙依然心系社稷,情牵乡梓。其时,县学宫因改朝换代的战乱而被毁于战火,肖龙一心想尽快修复,让邑人子弟能早日重新上学读书。然而他却没有财力达成愿望。 他虽然做过官,却是两袖清风的清官,正当一筹莫展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外甥郑聪老,郑聪老不仅富有,在县城还是个知书识礼,颇有头面的人,他很看重学问,而且讲究礼仪。肖龙于是找到这个外甥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外甥一听,深知老舅用心良苦,为善自然不甘他人,当即应允腾出自己的大宅院作为书孰,选好吉日立了孔子牌位,香火礼拜一番便召集学童开学,因战乱而中断多时的读书声又重新在县城响了起来。 元朝新政伊始,官僚贪腐、诸多苛捐杂税令百姓难以负担却又敢怒不敢言,怨恨情绪日积月累,各地骚乱不断,形势如此恶劣之下,当局还要颁布新规增加赋税,令民愤更大。肖龙挺身而出,上书主管这方面的宣慰使颜正叔,直陈诟病之所在,既向当权者说明百姓之疾苦,为民请命,又劝说当局要体恤民情,从善而政方可长治久安。 表现出一个有担当的封建士大夫的胆识、责任、道义和君子之德。《便民诗上颜正叔宣慰》全文如下:“枯苗一着雨,田畴绿纤纤。蛰虫一逢春,窟穴声阗阗。余民望小定,甚于饥渴然。昔何好弄兵,今何知服田。急流无住鱼,晴空有飞鸢。干戈未肯息,百里无人烟。去年科徭童,剜疮在眼前。父子不相保,悲泣空自悬。新官榜往催,观者失市尘。全活数万众,此恩大如天。天人生能几,何饮啄皆前。聚小盈科进,缺月及时圆。唯求官职高,未必子孙贤。有意行正道,愿言诗七篇。 在肖龙的劝说之下,元统治者考虑到江山初定,大局未稳,怕激发民变,最后不得不顺从了以肖龙为代表的民意,取消了该项新增加的赋税,从而避免了让百姓负担百上加斤,也为元政府消除了一次民怨火上浇油的危机。东莞学者李春叟对肖龙的敢作敢为给予了高度评价:“肖龙以孱然一儒生,于艰难反侧中,竖铁脊梁,为汪洋砥柱,挫折奸萌,抚翼桑梓,虽位不满其志,权不展其才,然生平大业亦略可见矣。” 肖龙晚年更加酷爱大自然,加上厌倦城里生活,他干脆在城郊筑庐而居,以远避市井尘嚣,庐名叫松鹤庵,浪漫而充满诗意。他在松鹤庵读书著作,颐养天年。期间完成《易传》、《五教篇》、《崔清献言行录》,《见闻录》等著作。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肖龙生命走到了尽头。 他仿佛有了预感。这年冬天,他不顾亲友反对,执意要游罗浮山。他不畏艰险,徙步登上罗浮山最高峰——海拔1296米的飞云顶。在飞云顶上,他默默眺望家乡山河壮丽景色,跪地拜谢天地滋养之恩,祈祷天下太平,百姓安生。肖龙归来后便一病不起,最后病逝家中。家人把他归葬于凤凰山李氏家族的墓园内。 纵观肖龙一生,其官虽不大,但为官清廉,爱护百姓,尽己所能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因而深得百姓爱戴。而他一生所体现出的仕大夫精神和重社稷,轻名利,敢于担当的高尚情操,与及遵循儒家古训,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身”,充分展示了作为忠臣、清官、学者、诗人光明磊落的风范和闪耀的君子之德,不仅值得我们引以为豪,更值得我们学习、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