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人的婚礼样式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五十年代机关、工厂、部队新人的婚礼,基本上是制服+开会+喜糖,和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简单、简朴,介绍恋爱经过和领导讲话基本上是婚礼的主要内容。六、七十年代,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变化,类似“红色主题”的时代命题越来越明显的成为婚礼主要内容。“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领袖像前庄严宣誓,单位领导作为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等政治色彩颇为浓厚的婚礼样式,五、六十岁以上的增城前辈至今还记忆犹新。30年过去,随着增城经济的不断发展,荔乡人民的结婚又有市民特色呢?

80年代结婚“三大件”: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开革开放的进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婚礼悄然发生许多变化。婚纱礼服、结婚照、越来越丰盛的婚宴、越来越喜庆的婚礼,都是那十年的特别记忆。人们选择对象的标准也从“看出身”、“看觉悟”逐渐转变为“看学历”、“看收入”的标准上来。“四十八条腿”、“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老三大件”、婚宴当中的整鸡、整鸭、整鱼、整肉,“四喜丸子”都成为那个年代婚礼的重要标准。
小黄是土生土长的增城人。1981年,小黄的父母喜结连理。小黄的母亲说,那时候在工厂上班,一个月的工资就一百多元,男方提亲送的几百元彩礼,仅够摆几桌酒席。定亲之后,就到民政局登记,那时没有婚纱照之类的东西,也不用特意买结婚对戒。“男方接新娘,都是骑自行车的。”小黄的母亲说,亲戚们给的“利是”也就一两元钱,有的甚至就送几个搪瓷盆子、暖水瓶或几瓶烧酒等。
“结婚需置办的东西有收音机、缝纫机和自行车。”小黄的母亲说,嫁妆中出现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至少要到1985年后。她说,那时候的人摆酒席基本不上酒楼,她结婚摆酒时借的是厂子里的食堂,而更多的人则选择在村里的祠堂摆。整个流程下来,结婚虽然繁忙,但还是颇为轻松的一件事,感觉不到任何压力。
90年代结婚“三大件”:冰箱、彩电、进口摩托车
九十年代,是增城人的婚礼样式发生重要变化、婚姻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增城市区出现了第一家收费的婚姻介绍机构、陆续成立了一批民办的婚庆小公司,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办婚礼,越来越多的开始接受经营性的婚姻介绍服务、婚姻庆典服务,婚纱照、白婚纱+西服、迎亲车队、婚礼+婚宴成为九十年代增城市结婚的必备程序。90年代是增城市经济发展的黄金期,荔乡的婚姻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成长期。
阿红是增城市新塘镇人,1996年,他在当地一家私企打工,每个月的薪水是2000多元。阿红说,那时都住在农村,结婚不需要考虑房子问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装修,然后添置彩电、冰箱,而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他还买了一台空调,“那时候空调很少见。”结婚拍婚纱照,在那个时候刚刚出现。当时,新塘还没有大型的婚纱影楼,为此,阿红和妻子特意跑到广州拍婚纱照,花了2000多元,整整一个月的工资。摆酒也还是在村子里,找本村会炒菜的师傅,再找一些亲戚朋友帮忙,20多桌的酒席就办起来了,平均下来每桌只要花费200元。
阿红说,当时已有一些人去酒楼摆婚宴,但价格要好几百元一桌,这样计算起来,还是在村子里摆省钱。真正开始流行在酒楼摆婚宴,是在之后的一两年,但依然有一些本地人选择在村子里摆,而从2002年开始,他所在的村子,就再也没有人在村子里摆过酒席。说到结婚要置办的东西,阿红说,除了日用品,当时比较流行的是冰箱、彩电,还有就是进口的摩托车。“那时的摩托车大多是日本进口的,要1万多元,相当于现在的一辆小轿车。”他说,在当时结婚置办的东西里有摩托车,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2000年代结婚“三大件”:房子、车子、金子
进入2000年,增城市的婚姻服务又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增城人们的婚礼观念也同时产生了许多“质”的飞越: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婚礼的“仪式感”,新人们开始考虑婚礼的风格、婚礼的样式,开始讲究婚礼中的色彩、音乐、鲜花、装饰等,人们对婚礼的思考越来越多的从“从众和攀比”的心态转变到追逐时尚、表达个性、彰显差异方面来。
增城人们正在从对婚礼吃(饭)、喝(酒)、抽(烟)、(花)车等物质层面的关注,明显的转变为对婚礼文化层面及精神层面的关注。与此同时,婚姻服务业也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在迅速的发展和成熟。网络交友替代了传统婚姻介绍的方式,婚庆服务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婚礼策划师、婚礼督导师、婚礼顾问、新娘秘书等全新的婚礼服务概念正在逐步替代主持人、化妆师、摄像师这些传统的婚礼服务功能。
婚庆服务机构已经从过去简单化、低端化、模式化的初级服务阶段进入到日趋专业化的婚礼文化创意领域。人们的择偶观、婚姻观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选择对象的标准经历了从“门当户对”、重家庭出身、重政治面貌到重学历、重金钱的过程,已经简单到“重感觉”。人们厌倦了“千人一面”的婚纱照陈旧模式,厌倦了带有介绍恋爱经过、领导讲话、宣读结婚证书、“白婚纱+交怀酒”等特定年代色彩的婚礼样式,迎亲车队越来越短,甚至取消;出现了各种主题婚礼,婚礼正逐渐与婚宴“脱钩”;
2011年,当增城市民阿辉和爱人小玲终于拉埋“天窗”时,他们已存了几年的钱。“房子、车子、金子一样都不能少啊!”阿辉说,彩礼一般要88888元或99999元等所谓的“好意头”,而在新塘,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增城人一直很喜欢纯金手饰,而且金镯子、金项链分量必须要重。“我结婚时,赶上金价最贵的时候,要480多元一克,两只镯子加上项链60多克,差不多得3万元。”现在在增城,很多人会要求有车子代步,比较普遍的情况是,男方出钱购买一套房子,女方家里会买一辆车作为嫁妆,这样新组建的家庭,就居有其所,出行方便。
“我记得增城的商品楼在十年前才3000多元一平方米,现在市区的房子差不多要8000元一平方米,郊区也要6000元一平方米,再加上装修的几十万元,一间面积大约120平方米的房子差不多得100万元才能住进去。”去年刚结婚的小张和小燕,因为房价实在是太高,结婚后依然与父母同住。“房子是必须的,哪怕婚前没买,婚后也会尽快购买,希望2012年房价能多降一点。”
2010年代结婚不一定有“三大件”
踏入2010年,增城人们的择偶观、婚姻观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选择对象的标准经历了从“门当户对”、重家庭出身、重政治面貌到重学历、重金钱的过程,已经简单到“重感觉”。特别是随着85后和90后进入婚育年龄,我们发现在增城的各个阶层对这一代人褒贬不一、评价纷纭的同时,增城市的85后和90后却表现出更注重婚姻生活质量、更关注婚礼的承诺内涵、更选择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尽管“白头偕老”、“早得贵子”等传统词语依旧是婚礼当中常见的祝福内容,但“好离好散”、“离婚夫妻依然是好朋友”、“单身贵族”、“丁克家庭”也已经不再是增城市民见怪不怪的议论内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