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增城橄榄与橄榄球那千丝万缕的渊源

12-10-23 10:1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256| 评论: 0|原作者: 温敏崇

摘要: 2012年秋天的天气与往年没有什么不同。中秋一过,微微的北风带来丝丝凉意,感觉爽快多了。国庆假日各景区人太多,我不太愿意去。我觉得到绿道上骑单车也是不错的出游选择,于是在10月4日的下午到了莲塘。莲塘是增城出 ...


最为出名的是清代咸丰年间新塘榄雕大师湛菊生雕刻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舫》。这个榄雕小船形状逼真精巧,船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船底还刻有苏东坡《赤壁赋》全文。这件艺术精品被称为榄雕之王,现存放在增城博物馆,据说还有一件同样的榄雕在台北故宫。也可以说,只有优质的增城乌榄核才能让湛菊生大师雕出惊世的艺术精品。

乌榄全身都是宝,自古乡下人家都将乌榄作为经济作物。清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中说:在山区的人家,祖宗想要留下一点家产给子孙,就会多种人面子树和乌榄树。树长大后,人面子卖果实,乌榄卖榄核和榄仁,这样世世代代都可以享受到人面子和乌榄带来的利益。现实正是如此,难怪村民打乌榄打得那么欢,就像是进行一项娱乐活动,不过他们应该感谢他们勤劳而有远见的祖先。

我走到乌榄树底下,抬头仰望乌榄宽阔的树冠。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打在地上,斑斑驳驳的光影照着地上的乌榄果,几个小童在跳来跳去,捡拾着散布在地上的乌榄果。小童活跃的身影令我想起关于乌榄和白榄起源的民间传说。这是一个凄楚的增城民间传说。很久以前,那时增城还没有乌榄和白榄。话说增江河边住着一户姓蓝的人家,只有母子三人,以种地打鱼为生。大儿子勤力耐劳,身体乌黑结实,人们叫他阿乌,小儿子娇生惯养,四肢无力,脸色又青又白,人们便叫他阿白。

有一年增江闹洪水,母子三人乘小艇逃灾。小艇刚划出没多远,一个洪峰就将小艇掀翻,一家三人落入水中。身强力壮的阿乌一手拉着母亲,一手抓住小艇随波漂流。体弱无力的阿白抓不紧小艇,挣扎了几下就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阿乌和母亲漂了好久才漂到河湾的浅滩上,母子二人拼命喊阿白的名字。忽见漂来一具尸体,母子二人一看,正是阿白,阿乌和母亲不禁抱头大哭。

母亲悔恨地痛哭:“阿白啊阿白,都是我害了你,如果你平时能象阿乌这样勤劳,锻炼得身强力壮,也不至于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哭着哭着母亲因伤心过度而昏死过去。阿乌把母亲抱在怀里,把阿白放在身边,痛哭了三天三夜,最终也昏死过去。三天过后,天空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过了半个时辰,雨过天晴,母子三人却不见踪影,只见此地耸起一座山头,山上长着两颗果树,一大一小。

几年之后,两棵树上都结了果子,大树的果子乌黑乌黑,小树的果子青白青白。人们都说这山是母亲变的,大树是阿乌变的,小树是阿白变的。因为他们姓蓝,所以人们分别称这两颗树上的果子为“乌蓝”和“白蓝”,后来人们又将其称为“乌榄”和“白榄”。从此增城就有了乌榄和白榄。

明朝南京三部尚书湛若水是增城人,他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做人要自强不息的道理。他带两个儿子到这座长出乌榄和白榄的山下,将乌榄和白榄的故事讲给了他们听,教育他们要勤奋努力,千万不要象阿白那样娇生惯养,遇到危难时自身难保。两个儿子牢记父亲的教侮,后来都大有成就。

一个地方的文化,总是和这个地方的山川物产分不开。增城盛产橄榄,人们热爱它,自然就会创造出关于它的传说。虽然这是一个悲凉的传说,但正如湛若水所悟到的一样,它暗含《易经》中所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哲理。增城橄榄本是一种果实,但却被这个故事赋予了发愤图强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不正和橄榄球比赛中勇往直前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相通吗?因为这个故事,增城橄榄与橄榄球之间由形式上的联系而升华为精神意识上的联系,这正是增城橄榄与橄榄球之间的缘分。啊,也许想得太远了,我骑上单车继续在乌榄林中流连。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