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市鲜为人知的5大历史文化资源简介

10-10-30 11:1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021| 评论: 0

摘要: 受增城市【增城市志】办公室的邀请,深圳客家学会会长,深圳大学教授张卫东以及国际客家学会理事,深圳大学教授刘丽川先后两次到增城,对增城市中新镇高车村,增江街湖塘埔村,小楼镇竹坑村,仙桂村等地的历史文化状况进行调 ...
客家人和睦相处的典范:竹坑村与仙桂村
 
       增城市小楼镇竹坑村有村民1750人,17个自然村,380户,共有张,郑,王,黄,梁,蔡六姓(蔡姓10年前迁住外地).开居数百年来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其中张王两姓的祖祠并排而建,同为三进,青砖到栋,一墙之隔,共同拥有后龙山与半月型的风水鱼塘;东侧是"张氏门楼",西侧是"王氏门楼"(已倒塌),两姓共享风水,是异姓如兄弟的佐证.仙桂村有何,王,邱三姓,共约千人.开居时三姓共建一祠,从左至右神位按"王,何,邱"的顺序排列,先辈曾立过誓言"拗过铜钱,呷过鸭血,斩过杆扫,奈姓欺负人就不吉利."日寇进村时,旧祠被烧毁,抗战后重建,因资金不足,仍是三姓共一祠,前几年何姓才在村北另建一祠.张,刘两位教授认为,这两处祠堂充分体现了增城客家的特色,是他们在闽西,赣南,梅州等地从未见过的.
 
客家学的启蒙者与奠基者赖际熙
 
        赖际熙(1865至1937),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任国史馆纂修,晋升总纂.辛亥革命后,专心从事教育和国学研究,1913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总教习兼教授,是香港大学首任中文学院院长,创办学海书楼,藏书数十万册.著作有【清史大臣】,【赤溪县志】,宣统【增城县志】,【崇正同人系谱】等,是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赖际熙是客家学的启蒙者,耕耘者与奠基者,他编著的【崇正同人系谱】,不但是香港崇正总会唯一重要文献,也是"客家文化经典著作,迄今为全球研究客家文化唯一重要参考"(引自黄石华【崇正同人系谱重印序言】).
 
        在【崇正同人系谱】这部二十世纪20年代所编著的十二卷巨著中,包含了客家的"源流,氏族,语言,礼俗,选举,人物(八),艺文,丛谈等."氏族"卷叙述了134个客家姓氏的源流,其中提到古全望居增城."语言"卷(上下)收集了近300条典型的客家话词语和数十则俚谚语,并引用【说文】,【尔雅】,【释文】,【广韵】等古籍,指出其与古词语的关系,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礼俗"卷详述客家人的礼俗岁时;"选举"卷列举了从汉朝到清朝客家人的制举,辟荐,进士,举人,贡生等.赖际熙于1921年创建客家人的组织"香港崇正总会",并任第一,二,三届会长.与崇正总会保持密切联系的客属社团遍布全世界,由香港崇正总会发起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世界各地与祖国内地共举行过21届.其中17,18,19,20届大会分别在龙岩,郑州,赣州,成都召开,21届在台湾召开,22届将在陕西召开.
 
增城珍贵抗日遗址:高排村王姓祖祠
 
       高排是正果镇银场村的一条自然村,其王姓祖祠,二进,有一百多年历史,右侧门墙上有三个成品字形的直径约20公分不规则的弹孔.据该村老人王木兴,王记扬回忆,1938年白面石阻击战之前,日本侵略军由博罗横河经秋枫坳闯入增城马鼻岭村一带,可能想经石莲庙(又称石人庙)出正果圩,但中央军驻扎在石莲庙,日军不敢妄动,退驻高排王姓祖祠.中央军便从石莲庙瞄准日军驻地,开炮轰击,连开几炮,留下三个弹孔,其中一炮弹穿入上厅右墙,至今仍有痕迹.日军遭到炮击,狼狈不堪,即从后山逃住白面石.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