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观点社论 查看内容

增城市有豪气造更大的湖 更应该有意识征询民意

2013-4-18 10:0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775| 评论: 0

自海珠湖、白云湖相继建成开放之后,广州各区开始了规模浩大的“造湖运动”。初步统计,今后广州除了南沙之外的每个区、县级市都将拥有至少一个人工湖,广州市人工湖总数将达到15个。对此,舆论多有担忧,不断提醒造湖应因地制宜,不要一哄而上,警惕各区攀比、扩容湖面的风险,防止“一窝蜂”造湖现象。

但有关方面似乎对此不以为意,而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譬如增城市就提出要将挂绿湖水面扩容至8平方公里,一跃成为广州湖泊老大,并声称要将挂绿湖建成比杭州西湖更大更美的地标。增城市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采访时乐观表示,挂绿湖水利工程兼具水利、湿地、气候调节、备用水源、生态景观等五大功能。

一项水利工程若能起到这么多功能,也算功德圆满了。不过,造湖对于拉动周边地价、房价上涨的重要功能,似乎在此被有意无意淡化。而以前有关部门可不是这样遮遮掩掩的。譬如白云湖开挖之前,有关部门就预计其周边土地出让收益可接近300亿元;萝岗区也预计九龙海湖建好后,周边房价能达到每平方米1.5万至2万元;增城市有关负责人更是曾坚定表态:“挂绿湖景区建好后,周边一线湖景的房子价格会达到3万至5万元/平方米,如同现在珠江新城的猎德村。”

造湖对于地价、房价的拉动,政府部门可谓了熟于心,相比之下,对于造湖可能带来的生态效益,政府方面却没法给出这样精细的数目字管理,只是抽象地“画大饼”,说造湖兼具水利、湿地等五大功能,但至于这湖到底该挖多大、多深才合理,挖湖对气候、地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政府部门就未必能说清楚了,造湖运动“醉翁之意不在酒”,至此体现得最为明显。

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些以“水利工程”名头开工的造湖项目,真的起到水利功能了吗?譬如有“生态建设典范”之称的海珠湖,有调查显示其反倒严重影响了周边万亩果园的水网、水质和果树生长。这笔生态账还没清算清楚,海珠湖、白云湖的生态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检讨和评估,各区就大干快上地一窝蜂造湖,是否考虑过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

如果挖个湖就必然能改善生态的话,建设生态城市岂不是太容易了?现在最怕的,就是各区造湖以改善生态之名干着毁灭生态的事,把水利工程做成了地产工程。有报道指出,广州目前的造湖运动,几乎都是速战速决,一个项目从酝酿到开工建成,前后不过一两年,甚至更短。

这样重大的工程,投资往往在数十亿以上(如增城挂绿湖总投资94.09亿元,萝岗九龙湖投资60亿元),竟不纳入人大充分讨论,不征求市民意见,甚至连充分的专家论证都没有,就拍板上马了,今后一旦出现问题,谁来收拾这烂摊子?比如造湖的后续维护成本问题,据称海珠湖如果持续维持作为景观水体,就需保持在三类水质以上,每年的维护费用大概要上千万元。那么作为面积数倍于海珠湖的挂绿湖,它的水质维护成本每年将达到多少,从何处筹钱,是否有过考虑和论证?

又比如挂绿湖工程限定要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全部3万人的房屋拆迁与土地征收,为此增城市几乎每名公务员都领有征地、拆迁包户的硬性任务,这无疑为强拆埋下风险,极易引发土地纠纷。概而言之,广州一窝蜂的造湖运动背后潜藏诸多风险,包括生态影响、资金来源、拆迁冲突等诸多方面,政府部门对此不可不慎,切不能为了地产收益就盲目大干快上,对于舆论提出的这些焦点问题,还是未雨绸缪有所防备才好。
 已同步至 lujunfei的微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 增城区增江街光辉村湖塘埔 欣赏山野美景中
  •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的古祠堂和碉楼
  • 广州市增城区推动“区政合一”试点工作出实
  • 走进乡镇企业亿元村增城区新塘镇大敦村 感
  • 参观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阮海天故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