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竹篓、竹筐、竹篮子等用竹藤编织的生活用品,相信长辈们并不陌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很少能在家庭生活中见到这些充满年代气息的编织品了。然而,在我们身边有一个编织达人,为了让年轻一辈能感受以前竹制品的独特,经多方研究及自学,克服以前只能用竹子编织的客观条件,改用纸藤、包装带等材料,为我们重现了昔日编织品的魅力。他就是乐众社工中心的长者义工——何伯浩。 “瞎编”中挖掘编织天赋 在增城市荔城街健生路的乐众义工之家,书架上陈列着做工精细的“花瓶”、竹篓、菜篮、竹筐等,从远处看感觉像是用竹藤编织出来的,但近看触摸时惊奇地发现这些“竹制品”是用纸藤、塑料包装带编织出来的。“这些都是纯手工编织的。”在一旁研究编织的何叔笑称,第一次见到这些编织物的人,都以为是用竹子编出来的。 何叔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已很少有人用竹子编织,在平常百姓家也基本搜罗不到这样的竹制品。“我是一个特别闲不住的人,只要一有空就会觉得很无聊。”何叔时常在做义工服务的间隙时间里,随手拿起身边的绳子就开始编织。“脑子里什么图形都没有,就纯粹瞎编。”何叔笑着说。 “我们经过多次的观察发现了何叔的这一手工活特长,于是,在几位社工的商量下,在网上特地为何叔买来纸藤,让何叔“瞎编”着玩。”乐众社工韩姑娘告诉记者,起初大家都没抱多大的希望,但是,没过几天,何叔编出来的成品,让在场的社工大为吃惊。“给何叔买这些编织用品的时候,何叔还谦虚地说他只是农民,会这些很正常。但我们觉得,何叔这种随心所欲的“瞎编”,着实让人佩服。”韩姑娘说。 正在一旁编织竹篮的何叔笑着摇摇头说:“我就一农民,没什么可佩服的。要是没有你们给我机会,我都没机会展示我的手艺。”何叔告诉记者,在乐众义工之家当义工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能投身公益帮助别人之余,还能动手编织一些手工艺品。”因为乐众义工之家这一平台,现在的何叔已经成了西园社工站有名的编织达人,偶尔还不乏一些慕名而来的附近居民、华商学院、华立学院的一些在校学生过来向何叔学习讨教编织的技巧。 家庭贫困,仍热心公益 何叔2013年59岁,是派潭镇玉枕村大迳坳人,自幼丧父,由奶奶一手拉扯长大。何叔念完初一时,因家里没有经济收入,年迈的奶奶实在无力支付其学费,无奈之下辍学了。“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奶奶年纪大了,干不了粗重活,所以我12岁就开始挑柴卖,那时候8毛钱一担,我们就靠这些钱过日子。” 何叔告诉记者,他编织的技巧也是那时候学着邻居们的样子,自己上山砍竹子,琢磨着瞎编学会的。“我在晚上编织一些竹箩,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一个能卖2块5,就这样一点一点赚些钱帮补家用。”在与何叔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其手上布满了老茧,还有一些不同深度的刮痕。 子女长大成人后,何叔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了些许的好转,正当一家人风风火火地盖新房子时,何叔其中一个儿子得了重病,耗尽了全部家财,最后仍回天乏术。何叔无法接受打击,精神临近崩溃。“在荔城工作的儿女,很担心我精神状态,就把我们老两口接到这边来生活。” 何叔告诉记者,正是这次的搬迁,让自己有幸结识了乐众义工之家,成为了一名义工。何叔回忆,刚来荔城,自己身体不怎么好,只能在家给儿女们煮煮饭,闲来无聊,则到增江河边散散步。在一次散步中看到乐众义工之家在增江河边搞活动,社工温瑞雅多次邀请何叔加入团队,“慢慢熟悉后,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于是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主动参与到义工的活动中。” 何叔表示,“在这里当义工,可以和很多年龄相仿的人聊聊天,为我的生活解解闷,与身边的老年人唠唠家常。现在,他们还特地为我买了纸藤、包装带等物品,给我编织,我感觉很幸福,生活有趣多了。”社工韩月柳告诉记者,在有义务服务时,会邀请不同的长者参与义工活动,得到的回复多为迟疑。 但对于何叔来说,这种情况截然不同,何叔的口头禅是:“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韩月柳感慨地说:“何叔自己的生活已经很紧迫,还热心做公益,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着实让我们佩服。对于每次的邀请,何叔都很乐意地答应,有市民朋友想学编织,何叔更是不遗余力。现在,何叔作为义工服务市民已经达到230小时了。” 期盼编织工艺得以传承 现在,何叔除了在义工服务市民的时候外,还会教授学生编织,跟他们聊天,获取信息,了解他们的生活与状况,思考怎样更好地为别人服务。“我希望在通过教授编织的过程中,把生活的正能量传递给他们,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就有可能为美好的生活作出改变。我希望把这个信念传递给每一个人,使他们也相信自己身上确确实实存在着自己也不察觉的能量。” 何叔表示,以前竹藤编织东西的是利用山藤与竹篾编织各种器皿和家具的一种传统实用工艺技术,以此编制的竹篮、竹篓等日常用品,编织品工艺精巧,品种多样,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其手工艺品构思奇巧、美观典雅、经济实用,使得竹藤工艺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纪念意义,并且早在清朝以前就以其独特的地方性、纪念性和做工精良被选为贡品闻名世界各地。 “现在由于环境等方面的束缚,自己亲手竹藤编织已不可能在城市见到,不过,我们可以通过纸藤、包装带等物品代替它,这样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何伯浩告诉记者,将通过教有兴趣的市民编织,让这拥有悠久文化历史,同时也富含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智慧结晶与民俗审美观的制作传统,可以传承下去。让编织竹制用品一种代表着一个年代的东西,可以唤起一个年代的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