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份,增城市委宣传部为弘扬增城历史文化,组织发动了增城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郭继枚令人荡气回肠的事迹再一次受到大众的关注,他为国家舍生忘死的精神必将在增城人中一代一代永传下去。郭继枚(1892—1911),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增城福和人,马来亚归侨,出生于马来亚霹雳州务边埠。 1910年夏,在务边埠加入同盟会。1911年初,同盟会密谋在广州起义,继枚毅然告别结婚仅三天的妻子,回国参加起义。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他加入攻打总督署的决死队,奋勇争先,在双门底(今北京路)只身炸毙8名清军,为直捣总督署开辟了前进道路。撤退时,继枚在大南门三兜村(今北京路附件)不幸中弹牺牲,时刚年满19岁。后人以继枚路、继枚小学予以纪念。 “郭烈士继枚,增城人,尚新之孙,琼之子也。生于南洋霹雳务边埠,母早丧。烈士性聪颖,自幼就传习英文,后就读坝罗育才学堂,中英文字,均明大略。稍长回里,每静谈,比述革命说,意甚倾慕,知者咸异之。庚戌夏,复南游,慨然入同盟会。是岁冬,父为之订婚丘氏女,将以恋爱心夺其爱国心。 烈士曰:男儿有志未遂,何以家为?戚友协劝,始勉强迎归。辛亥正月,党谋定,还粤举事。濒行慰其妻曰:我误卿矣,此行成败不可知,愿毋我念,倘有不测,幸卿为我尽孝可矣。正月二十九,偕余君东雄返省,三月二十九,随何君克夫,受黄克强先生命,炸清督署,冒死争先,不少畏怯。事败,偕何君克夫退至大南门,弹丸俱无,惨被戕害。呜呼痛哉!时年十有九岁。” 这是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编写的《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中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郭继枚的记述。因为里面有很多古文,因此有必要再作一些注释和补充:郭继枚,增城增城福都(今福和镇)官塘村人,祖父郭尚新,父亲郭琼(水群),1892年出生于马拉西亚霹雳洲雾边埠,1911在广州牺牲,年仅19岁。 父亲是锡矿公司经理,只有他一个儿子,极之宠爱,望能早日成才,继承父业。他早年在雾边埠小学和霸罗育才学堂就读,期间,适遇国内革命风起云涌,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浪潮波及南洋各地,爱国华侨响应孙中山号召,纷纷声援和资助革命党人。年轻的郭继枚在雾边聆听过孙中山的演讲,为革命思想影响。 稍长,他回到祖国,目睹清政府之腐朽,对多难的祖国和乡亲寄予深切的同情。宣统二年(1910)夏,他复往马来西亚,经雾边小学校长郭君保介绍,加人同盟会,积极活动,串联华侨募捐。1911年初,其父为他与邱氏女完婚,意图用女儿之情转移其革命之心。此时正值同盟会密谋在广州起义,继枚毅然告别结婚仅三天的妻子,与邻居余东雄(南海人,烈士之一)回国参加起义。 广州起义打得相当惨烈。革命党人决定于26日(三月二十八日)举义,计划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人500(后增至800)组成“先锋”(敢死队),十路进军,占领广州。但是,就在统筹部开会这一天,发生了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事件,广州戒严。加上美洲的款项和由日本购买的军械也未到,因此,发难日期不得不推迟。 黄兴等人临时决定起义延缓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迎接新军和防营入城;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但胡毅生、陈炯明等认为清军已有防范,提议改期。姚雨平反对改期,但要求发枪500枝以上。黄兴在喻培伦、林文等人激励下,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按期发难。结果,胡毅生、陈炯明、姚雨平三路都未发动,只剩黄兴一路孤军作战。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先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督署。督署卫兵进行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找不到张鸣歧,便放火焚烧督署衙门,然后冲杀出来,正碰上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双方展开激烈对射,革命党人相继中弹牺牲,黄兴被打断右手中食二指第一节,便以断指继续射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