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一清,知名知县,字配宁、号穆轩,江苏江都人,有文武才。乾隆十六年(1751)任增城知县,增城历史上政绩好、文采高的知县之一,在任期间肃清盗匪、发展生产、主修《增城县志》,写下大量描绘增城美景的诗文,其中《挂绿赋》,是写荔枝诗文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有“山水诗翁”之称。 管一清,字配宁,号穆轩,江都人,乾隆四年进士,乾隆十六年任增城知县。他到任后,葺学宫、修邑志,创建城中翀霄书院及梅都双凤书院,建新塘主薄及新塘演武厅将台。清代李斗所著的笔记集《扬州画舫录》记载:“管一清,字穆轩。进士,点庶常,散馆为魏县知县,移任增城。善属文,工诗,著有诗文集。”由此可知管一清擅长写诗,尤其是擅长写山水诗。 管一清在增城期间,踏遍了增城的山山水水,并写下很多描述增城风光美景的诗篇。他写增城山水的诗很多收录在清代的《增城县志》中。清代的《增城县志》在记载增城的风景名胜的同时,往往会配上相关诗词,其中就有很多是管一清的诗歌。如《乾隆增城县志》中说百花林在“邑治西八里有泉水合增江”,后面就附上管一清《百花林遇雨》诗二首。其中一首写道:叠嶂濛濛半有无,罗浮一角插云孤。任凭顾陆丹青手,难绘秋山雨望图。 “顾陆”,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与南朝宋画家陆探微的并称。这首诗写出了百花林雨中空幻迷离的景象,诗人认为即使是如顾恺之和陆探微这样的大画家,也很难描绘出百花林雨中的神韵。管一清写增城的山,气势磅礴。牛牯嶂是增城主山,管一清也许经常到山上欣赏风景。面对拔地而起的牛牯嶂,他在《牛牯嶂》诗中写道:头角何峥嵘,分灵直星纪。紫气度关来,盤薄几千里。 他把牛牯嶂作为一条牛来写,说它:“峡江作蹄涔,一掉南天尾。”“涔”指雨后积水,“蹄涔”指牛蹄上的积水,喻容量、体积微小。这条牛很大,峡江也只是牛蹄上的细微积水,牛的尾巴一甩就到了南天门。这条巨牛还“朝饲罗浮芝,暮饮高明水”。最后诗人抒豪迈之情:“我欲假神鞭,驱石叱令起。” 福和鹧鸪山古时又称为鹧鸪峰,山峰峭壁双立,一大一小,因此名为大小鹧鸪。管一清在《鹧鸪峰》一诗中描绘其险峻雄伟:“众皱堆烂熳,奇峰双插天。南翔工作势,造物穷雕镌。”又喻其像仙境:“矗起层城表,排虚生紫烟。松篁闲苍翠,锦翼何联翩。”对此美景,诗人不禁:“思得九节杖,直上寻真仙。” 管一清写增城的水,婉约情深。增江就在县城旁边蜿蜒流淌,他的《增江晓发歌》描绘了天未亮时的情景:“江流无声动柔橹,惊散群鸥入烟浦。犹有渔灯数点明,隔江欵乃兼蛮语。”诗人以动写静,描述了天未明时增江的安宁,但这平静很快就被打破:“曙光未发仙岩隔,上界飞云迷咫尺。忽听天鸡鸣喔吚,海山欲铸黄金出。” 这样的景色撩出了诗人的乡愁,诗人最后写到:“最是五更乡思远,东风吹梦过新溪”。增城古迹别情洲,据说即是现今荔城荔韵公园对面江面上的一块绿洲。别情洲面积约百亩,竹木成荫,是荔城的鸟类天堂。宋朝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在增城县下记载:“别情洲,在县东南江水之中。小洲四面悬绝,古老相传云与此洲上叙别,因此为名。” 别情洲是古时人们道别之处,但管一清在《别情洲》一诗中没有写人们的离别之情,而是借题发挥,写男女之情:“何处别情长,烟波正渺茫;可能多杜若,应是少鸳鸯。”诗句虽浅白,但写出了别情洲恨情绵绵的意境。然而诗人笔峰一转,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蛋舩江上来,翠袖摇柔橹;借问别情洲,含嗔佯不语!” 姑娘在增江上摇着小艇,见到喜欢的小伙子。小伙子转弯抹角同姑娘搭讪,但姑娘却害羞起来。诗人将在增江上男女谈情说爱的情境用轻快委婉的笔墨生动地描绘出来。管一清还写了《白水山》、《燕石翔云》、《派潭舟宿》和《舟中望南樵》等描绘增城美丽山水的诗歌,他的诗歌在今天还不断地被人们引用。从管一清的增城山水诗中可以看出,他热爱这一方土地,他为这块美丽的土地讴歌,因此增城人民尊称他为“增城山水诗翁”。 文史学者研究表明,清朝时期到任增城161名知县之中,管一清是一位最为增城人民怀念的知县之一。他主要表现在心怀一颗热爱增城、保卫增城、建设增城的赤诚之心。管一清到任增城知县后,肃清盗匪,发展生产,创建书院,主修县志,造福增城,润泽百姓,功德卓越,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谱写了“三立”永不朽的光辉形象。 管一清的“立德”,在于他“葺学宫、修邑志,创建城中翀霄书院及梅都双凤书院,建新塘主薄及新塘演武厅将台。”《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如果说,寺庙是佛家文化教育标志,宫观是道家文化教育标志,那么书院则可以说是儒家文化教育的代表,儒家士人的精神家园。 管一清创建了两所书院,以此作为研究学术、传授学业、校勘经籍、以文会友、祭祀先师、收藏图书等文化教育活动场所,进而修身养性,与人为善、仁爱存心、劝人为善、成人之美、敬重先贤、护持正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管一清是在随缘济众、行善积德、为增城百姓带来福祉,这无疑是最大的“立德”。 管一清的“立功”,在于他奉行“为官一任,振兴一方”的官德与官责。他除修学宫、建书院,主修县志,发掘增城人文资源,立德树人,教育民众外,还积极发展生产,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使增城人民逐步走向了富庶、幸福之路。而他侦察千人匪窝艮峰山洞,引重兵围剿,生擒王亮臣匪首绳之以法,使县境得于安宁,其功绩被增城、东莞、龙门一带传为佳话。 管一清的“立言”,在于他满怀热爱增城之心,他踏遍了增城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许多描述增城风光美景的诗篇,被世人誉为“山水诗翁”。管一清的诗,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热情奔放,纵横驰骋。他写增城的山,气势磅礴;写增城的水,婉约情深;写增城景物,别具一格,; 尤其是《挂绿赋》诗文,更是文采飞扬,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诚然,赋诗言志。爱国忧民,怀古思今,言志咏物以及山水景色,始终表达了管一清以诗歌创作抒发自己热爱增城人民、热爱增城这块美丽土地的思想感情,更表达了管一清“国泰民安、盛世太平”的理想与追求。这才是管一清深受增城人民怀念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