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广州二中64届高、初中毕业生,也是广州首批插队知青。回顾务农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尽管历尽艰辛,仍时刻感受到二中和增城区(县)石滩镇沙头村父老乡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点点滴滴润心田!永远忘不了,1964年8月31日,我们到增城县三江公社沙头大队(即沙头村)务农的日子。早上母校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时任广州市副市长的钟明及校领导亲自送行,给每人戴上大红花,并戴上一顶写有“广州二中”醒目大字的竹帽,家庭困难的还配有蚊帐或卫生衣。物轻情意重啊! 亲切关怀 沙头村离广州60公里。那天在广九火车站上车,一个半钟到达增城县石滩站。在石滩,我们受到百多名干部社员热烈欢迎,他们争帮挑行李,我们沿着河堤走了一个钟到达目的地。呵呵!多么美丽富饶的地方!大家被沿途旖旎的风光深深吸引着,边走边看个够。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村道干净;大大小小的鱼塘分布村四周;村前村后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幼嫩的秧苗随风泛起阵阵绿波; 十多公里长的沅江河(珠江支流)从村西边穿过,沿岸是一大片茂密的荔枝林;辖区内小溪纵横交错,流水叮咚。听公社副社长冯东成和村支书姚成旺介绍,沙头村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田多人少,平均劳动日值八角钱,相当于当时刚参加工作机关干部收入,并表示热烈欢迎我们到来。此时,我们的心里踏实多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现在回想起来,能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这样好的地方务农,不正体现了母校的高瞻远瞩和对下乡学子的关心和爱护吗?我们51个二中知青被安排到19个生产队,与农民一样,劳动记工分,年终分红。临时分男、女生集中住宿,虽有点挤迫,倒也热闹。办起了知青集体饭堂,公社、村派人协助烧饭,种菜、养猪,母校也想方设法给予适当伙食补贴,使我们免除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母校对我们一直十分关心。轮流派老师到沙头蹲点带班。最难忘的是李之泽老师带班那段日子。他亦师亦友,常找知青促膝谈心,为大家排忧解难。一次知青文艺晚会,他带头演唱民歌《春天里的花园花儿美丽》,声情并茂,边唱边跳,他那滑稽的表情动作令大家捧腹大笑,白天劳累忘得一干二净!二中每次农忙劳动都选点沙头村,顺便探望我们,使远在他乡的学子倍感温暖。 奉献青春 下乡前,母校醇醇教诲我们要立志务农,把青春和力量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高三(2)班林承恩写下血书表决心。不少知青没因家庭问题背上沉重包袱,相反加倍努力,自强不息,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回首往事,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不辱使命,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沙头村,我们用智慧、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我们虚心向农民学习,不怕苦、累、脏。女知青巾帼不让须眉,和男社员一样下田驶牛、修筑堤坝。1966年洪水泛滥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是年夏收刚开始,连日滂沱大雨,河水猛涨,大堤告急,知青们和村里青壮年人奋不顾身,战斗在抗洪第一线。大堤决口后,洪水汹涌而至,迅速淹没大片农田和村庄,那段日子,艰苦极了!十多天,在堤围高处垒灶烧饭,出入划船。洪水退后,近半年时间吃冬瓜南瓜霉米饭,但没有知青退缩,个个积极投入抢收抢种和重建家园工作,受到增城县委表扬。 我们充分发挥能打(算盘)会算,能写能画、能歌善舞等特长,把文化知识运用到农村中去。20多名知青担任生产队会计员、出纳员、保管员、记分员;举办了活生生的《忆苦思甜》展览,图文并茂,专人解说,巡回展出,观看者川流不息,有的社员看后流下激动的眼泪,展览的成功举办连同二中知青名噪一时;成立了知青文艺宣传队,利用晚上时间排练和到处演出,参加县文艺汇演,个别知青成为公社文艺宣传队主角; 有的担任公社报道组主笔、公社水利战报主编、村广播员;有6名知青任乡村教师,精心培育农村下一代;有的成为出色的拖拉机手、插秧机示范推广员、赤脚医生和兽医;村男子篮球队因多名知青加盟实力大增,多次获公社冠军;成立了以知青为骨干的女子篮球队,时而与兄弟单位交流切磋,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积极为当地社员办好事实事,二中知青献血抢救农妇事迹一度传为佳话。1965年夏,本村一农妇失血过多至休克,知青们闻讯火速集中,群情激昂、热血沸腾,争相要求献血,场面感人。时间就是生命,大家连夜打着手电筒,走路赶到3公里远的公社卫生院“采血清”。当血型相符的李安琪、李惠英把鲜血注入农妇身上时,她苏醒后,第一句话就激动地说:二中知青真好,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二中知青出手相助! 1967年五月天,北东队队长儿子不幸遇溺,黄焕菲、刘飞熊见状,毫不犹豫加入抢救行列。按医生的吩咐,他俩竭尽全力轮流对小孩实施人工呼吸,虽回天乏术,但救死扶伤的举动令现场群众无不感动!知青们的无私奉献得到党组织充分肯定和干部社员高度评价。林承恩、李安琪先后光荣出席广州市和惠阳地区知青先进代表大会并受到表彰。至今,不少上了年纪的社村干部和社员谈起往事,都不约而同地赞扬:二中知青是最棒的! 不忘感恩 1975年前后,绝大部分知青回广州工作,个别移居海外、港澳。有的当上了企业老总、机关处级干部;有的当上了医生、教师;有的光荣加入共产党。陆恺被评为广州市劳动模范。他们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骨干作用。2016年8月29日,30多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沙头知青相约来到海珠区《凤厨》酒家,欢庆二中64届知青下乡52周年。 昔日朝气勃勃的靓女帅哥如今两鬓苍苍,却依然露出灿烂的笑容。回忆往事,大家深有感触地说:最艰难的时期,母校给予我们极大鼓励和支持,终生难忘!沙头村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是哺育我们成长的地方,永远难以忘怀!感恩母校和沙头村,祝母校蒸蒸日上,沙头村更加美丽富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