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增城美食文化代表 “丝苗米”和“挂绿荔枝”这两种特产堪称增城的“农产地标名片”。丝苗米既是广州地区最有名的传统特色稻米品种, 也是全省第一个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稻米。清朝庚辰年的《增城县志》记载:“案近来, 早熟有栋赤, 有上造丝苗, 有白谷仔颇佳, 晚熟有泉水占, 丝苗最佳。”丝苗米以广州增城朱村街产的最为有名, 以油质丰富、晶莹洁白、芳香可口驰名中外, 素有“米中碧玉”的美称。 增城是珠三角优质荔枝的主产区之一, 荔枝产业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而增城的挂绿荔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乾隆年间的县志记载, 挂绿荔枝原产于增城新塘四望岗, 后至嘉庆年间因官吏勒扰, 百姓不堪负重而砍光挂绿荔枝, 万幸县城西郊西园寺 (现荔城挂绿广场) 仍留存有一颗, 因此增城挂绿荔枝弥足珍贵。增城菜心美食节承载着无数增城人民对菜心的热爱, 寄托着“菜心熟了, 我们就回来”的乡愁, 传承着历届政府对增城菜心品牌的坚守。 3. 增城美食文化在增城乡野文化中的地位 增城美食文化作为广州增城乡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内而言, 对当地的餐饮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 以及对饮食与国泰民安、文学艺术、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有着重大影响;于外而言, 增城美食文化又体现着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方面的不同。 (三) 增城人文情怀的体现 增城有着特殊的人文环境和珍贵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 就在于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增城人文情怀是增城人民对某地区性的文化传承、习俗与文化的自然景观产生的情感和怀念。每年的六七月都是增城的荔枝节。每逢遇上荔枝的大年, 各家各户以品尝荔枝为名, 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增城横塱村的荔枝品种繁多, 堪称“荔枝博物馆”。 增城朱村街的本地人家多有“上灯”的习俗。上灯, 即起灯, 挂喜灯, 生男孩之家需悬挂新扎灯笼于正堂回祠堂, 谓之“食新丁酒”。唐朝的韩愈在他的《寄卢仝》中云:“去岁生儿名添丁, 意令与国充耘耔。”正月春节的十三前后, 是增城朱村街各村的“上灯日”。 三、增城乡野文化的影响 (一) 乡野文化对地方的影响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 是由农业人口占比大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现代社会, 乡野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化对立的一种文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除导致空气等外部环境条件恶化、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就业困难等困境之外, 还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情感寄托与精神支柱缺失的问题。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 而乡野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发展乡野文化, 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 有利于提高人民文化自觉意识, 在文化创新中展示乡野文化独特魅力。人民群众也是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与传播者, 乡野文化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现代社会, 仍然保留其独有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维护、传承和创新乡野文化有利于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 文化对国家的影响 文化是软实力, 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在后工业社会时代, 随着服务、文化消费的日益壮大, 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以文化为重要影响因素的综合国力竞争。为更好地促进“十三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增强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觉。文化反映特定的物质文明, 是精神文明的积淀。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思潮和满足人民需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扩充我国竞争优势和文化吸引力。 (三) 如何发挥乡野文化的作用 乡村振兴, 既要塑性, 也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我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强文化建设对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文化建设达到传承和发扬乡野文化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 能够有效地凝聚发展力量, 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2]蒲丽娟, 王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和”之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农业考古, 2013 (6) . [3]罗小龙, 许骁.“十三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 2015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