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从化江埔至增城派潭地名的鲤鱼典故 连地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3-9-15 07:0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61| 评论: 0|原作者: 曾耀登

摘要: 在从化区江埔镇,古有“感峒”这地名,又名“锦峝”、“锦溪”,其中,张氏聚居地也叫“水围”,流淌着锦峒河,面朝“大金星山”,背靠“日岭”和“月岭”两座山,背后是水口。在这里,有古村落民居“梦鱼里”。名字 ...

比较有名的还有鸑鷟、鹓鶵、鵔鸃、鹔鹴、翳鸟、鹖、鹑、鹄、焉、鶠、鵾鸡等别称或种类,还有这么个说法,可以将大鹏、帝江(帝鸿)和重明鸟也归到凤凰之类,以上所述各种鸟多喜欢以鱼为食物。再往东一点,来到增城区派潭镇紧密相连的两座山:大鹧鸪山和小鹧鸪山,当地人为何起这名字呢?鹧鸪和鲤鱼有什么关联呢?显然,鹧鸪是吃不了鲤鱼的,但是,在鲤鱼众多的地方,自然水草丰美,青睐花果、杂草、籽实、嫩叶、昆虫,甚至蚯蚓的鹧鸪肯定过得相当惬意。看来,鹧鸪也要来凑热闹了。

继续往东走,来到增城区派潭镇的“大迳”和“小迳”两地,此地是从化与增城的交界处,“迳”在南粤大地的意思就是“陆地障碍”,意在把鱼拦着,有如“瓮中之鳖”,不能让其成为“漏网之鱼”。而往东北方向走,则来到 “柯木迳”(又名荷木迳,取名于荷木,荷木是岭南地区一种常见的可入药的山茶科大乔木),先种植荷木,吸引一些鱼儿过来,再把鱼拦着,这样他们也会日子红火!此番取名同样是深思熟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鹧鸪山和小鹧鸪山,也被统称为双凤山)

另外,邻村“罗洞”(以前又名罗溪)的老师傅也会告诉大家,“箩也是装鱼的好工具,甚至用来捉鱼也可以!”大家都知道,罗洞一带山林严密,苍翠挺拔,水源地甚多。纵观这里一带的地名,一众邻村都打上鲤鱼的主意了,在稍远的地方,罗洞的地名有:高潭,下洞,新塘、长山围、蛟潭围;锦洞的地名有:三坑、干坑、香溪、南溪、辣塘,高塱、南坑、西塘、高围;

再远一点,潭村、郭塘、灯芯塘、中迳、新围,湴塱、田心围、四爪塱、枫树塱,直到增城派潭,我们又看到利迳、盐坑、河洞、车洞、蕉坑、鹤地、汉湖、龙圳、三眼塘、吴塘和湖洋围,当地人还会强调一番,“吴”在客家话当中,就是“鱼”的意思,另外,“吴”字,在古体字里,就是“一条鱼”的形状;而“湖洋围”还有着专业养龟鳖鱼类的悠久历史,这个充满水元素的名字,简直是水生动物的理想乐园。我想,从化与增城是一衣带水的邻居,他们连地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合以上提及的地方,它们多以坑、潭、塱、圳、围、塘、水来命名,这些都是“养育鲤鱼”的如意地域,如此看来,大家都希望利用好“鲤鱼”这一元素,让世代繁衍生息之地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而中华大地,鲤鱼还有很多美好意味,如《诗经·陈风·衡门》有这样的句子:“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人们很早将鲤鱼与婚姻紧密联系在一起,后人以“鱼水合欢”一语来祝福美满姻缘。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龙。而“鲤鱼跳龙门”,就是比喻科举高中或者加官进爵等飞黄腾达之事。唐朝诗人李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而曾国藩在《岁暮杂感》诗中,提到鲤鱼的有这么几句:“旧雨曾遗尺鲤鱼,经年不报意何如?自从三益睽违久,学得五君世态疏。”写的是他在京城考试落榜时,回忆起当年的同窗好友刘蓉以及在岳麓书院的往事。可见,曾文正公对“鱼跃龙门,金榜题名”是何等的期待。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