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增城区派潭镇结合派潭滑翔伞、潜水等体育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体育小镇,打造大湾区户外运动最佳目的地,培育塑造北回归线上的“运动派”品牌。构建特色演艺场景,通过举办派潭“村晚”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全镇各村文化资源、特色农产品、亮点产业,将活动主题与当地产业发展充分融合,调动当地群众热情、盘活当地文化资源、打响镇域旅游名气、激发旅游消费活力,入选2024年度广东省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 抓实文化传承创新,激发生机活力 在派潭大道、文政路、教育路等主干道旁、派潭圩镇客厅门前广场上、派潭美丽河道边……增城区派潭镇卡通形象“优优”亮相在派潭各个角落,这是增城区派潭镇实现非遗文化跨界融合的缩影。近年来,增城区派潭镇大力挖掘乡镇历史文化元素,创新表达方式,推动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意的碰撞。一方面,创新文创主题,赋予派潭对外窗口以鲜明的主题印象,例如,“优优”是以派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貔貅”为创作原型,在保留貔貅舞道具特色的基础上,巧妙融合增城区派潭镇视觉识别元素。 另一方面,在圩镇主街楼体上,一个个“π”字十分醒目。据增城区派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π”与“派”字谐音,看到“π”便能使人联想起派潭,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同时,“π”在数学上为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循环 ,寓意着派潭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寄托着对勤劳、朴实的派潭人民的无限祝福。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途径。2023年以来,增城区派潭镇启动“村晚”系列文化活动并火速“出圈”,非遗表演、特色产业、美食……有声有色、有娱有乐。通过创新“村晚”机制,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传承舞貔貅、舞渔灯、舞春牛等客家文化,弘扬粤剧、武术、醒狮等广府文化,推动村歌“唱起来”、小品“演起来”、非遗“活起来”。同时,推动“村晚”进城,促进城乡文化融合,积极参加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在市文化馆、北京路搭台演出,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携手城市文化一起走向现代化。 截至目前,派潭“村晚”活动累计举办25场,线上线下浏览量超2.5亿人次,“村晚”活动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并入选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2024年度广东省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广州市“最佳小切口微实事”改革案例。在“村晚”带动下,增城区派潭镇逐步形成人气旺、产业兴、村庄美、乡风淳的良性循环,一幅和谐美好、生动热闹的和美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抓实社会保障服务 提升群众幸福感 在典型镇培育工作中,增城区派潭镇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派潭二中、三中实现合并办学,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为更多学生提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有力推动基础教育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医养服务升级。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医院晋升为二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38个村(社区)颐康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基层养老服务网络,切实提升居民的健康养老保障水平,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养服务。 此外,增城区派潭镇的圩镇商业设施不断完善,镇域消费水平稳步升级,不仅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为派潭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建成的增城派潭供销社北部农产品生鲜冷链配送中心,填补了增城区派潭镇冷链物流领域的空白。圩镇道路升级改造,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优化了路边停车场,旅游路网进一步畅通,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加便捷条件,推动增城区派潭镇文旅产业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增城区派潭镇还创新老年助餐模式,开展“一粥一乐”公益活动450场,服务老人超4.8万人次;畅通民意接收渠道,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点,各人大联络站(点)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32条,切实解决群众困难,营造全民参与为镇域文旅发展出谋划策的良好氛围,推动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获评“广州市十大优秀人大代表联络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