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叶萃扬回忆录:我在增城工作的那50年 激情燃烧的岁月

12-12-23 06:2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9219| 评论: 0

摘要: 前序:叶萃扬祖籍广东郁南,生于广州长于广州,是五十多年前革命的风暴把叶萃扬吹到增城。现在,增城成了叶萃扬的第二故乡。叶萃扬的同辈老同志,很多人都像叶萃扬这样,从祖国的天南地北来到增城,献出了他们可贵的青 ...


第二件是:永和乡办起了全省第一所民办小学。1957年春节过后,新塘区永和乡政府向文教科送上一份报告:该乡叶岭村因村小人少且穷,至今未办初中,那里的适龄儿童要到十公里远的永和小学就读,很多儿童都不愿意跑那么远,要求在那里设个永和小学分校,派l-2名教师到那里上课。当时中、小学的教师编制是由专区下达的,多一个人我们都不敢作主。我便以科的名义批复永和乡,说暂不可能增加教师编制。

同年9月,我到永和乡搞农村“中心工作”,乡政府向我汇报:因为群众要求迫切,他们“先斩后奏”,由乡政府出钱请了两名当地的初中毕业生到该村上课。校舍、桌椅都由学生自备。这是没有前例的事。我叫他们补一份报告给文教科,又把他的报告转送到地区及广东省教育厅。

一个月后,广东省教育厅把这份报告摘录在《简报》(省教厅的定期简报)上,并加上按语,认为:“这是在全省农村开展群众办学的先例”,予以推广。据我所知,这是广东省教育厅第一次在文件(简报)上提及“民办”的事。永和小学的叶岭分校,也就成为全省农村的第一所“民办”学校。之后,特别是1958年,“民办”小学或者公办小学附设“民办”班便大行其道。对发展小学教育事业起过重要作用。

第三件是:办起了“戴帽子”初中班及“戴帽子”高中班。随着土地改革的结束和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及生产发展,农村、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也迫切增长。到1955年底,小学的发展已初步达到基本要求,每个高级社有一所完全小学,每大队有一所初级小学,初步解决了适龄儿童入学问题。但中学不完备的矛盾也显露出来。

当时全县只有一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八个区尚有三个区即:三区(中新)、六区(石滩)、七区(仙村)没有设立初中。为了适应需要,1956年9月,在上述三区的中心小学增设了初中班,称“戴(初中)帽子”小学,就是现今的石滩中学、仙村中学、中新中学。

从此,全县八个区都有了初级中学。1958年又在派潭中学、新塘中学增招高中一年级,称“戴(高中)帽子”的初中。派潭中学的招生范围:派潭、暗腊、正果、中新、福和,(即上增城地区);新塘中学招生范围:新塘、仙村、石滩(即下增城)。增城中学则招县城镇、增江区(即荔城)的学生。

从1953年土地改革结束,到1958年的“大跃进”前,中、小学的发展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人民对文化教育要求的增长而发展,成绩是巨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基本上没有走什么弯路。我作为1953年土改结束后委派到县人民政府的干部,对这段时间的一些机构及人员变动比较了解,特别是文教科方面。有的资料记载:邓宏曾在1953年至1954年当过文教科长。我在1953年6月到文教科当主办科员,却不知有这回事。

邓宏从未管过教育工作。我只知道邓宏在文教分科后当过文化科长,李剑强当科员。不久,文教又合科,邓宏便调统战部了。另有资料载:韩忠1954年4-6月任增城县长。我就根本没听过也没见过韩忠县长。听说,这些资料是档案记载的,当然是有根据的。我曾问过一些同志关于韩忠任增城县长之事。有人说:上级下了任命书屈他本人另有所求,故未赴任,后来调走了。此是题外话。

五、参加“反右”运动

1958年春节过后的一天,县府办公室通知我开会。平时,办公室召开的一般行政业务会都是主办科员或各科室的代表参加;这次则不同,有科长、有主办科员,更多的是一般干部,有些是长期被抽调下乡搞“中心”特别赶回来参加的。有个共同特点是,与会人员都有比较高的文化程度。会议由办公室主任兼县府党支部书记李主任主持。

会议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叫大家向领导提意见。各人都照例发了言,提出些芝麻绿豆的意见。我提的是:“领导对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经常把科长拍下乡搞中心,少管科的工作。各区文教助理有名无实,长期驻队,不管文教,不务正业。希望以后改变这些不正常情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