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叶萃扬回忆录:我在增城工作的那50年 激情燃烧的岁月

12-12-23 06:2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9199| 评论: 0

摘要: 前序:叶萃扬祖籍广东郁南,生于广州长于广州,是五十多年前革命的风暴把叶萃扬吹到增城。现在,增城成了叶萃扬的第二故乡。叶萃扬的同辈老同志,很多人都像叶萃扬这样,从祖国的天南地北来到增城,献出了他们可贵的青 ...


6.“深翻三尺土,亩产万斤粮”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有人提出“深翻”的经验。其根据是把土翻松、翻深,利于作物生长。1958年秋收后,农村掀起了“深耕”运动,定出深翻一公尺(三市尺)的要求,由专人拿着尺到田间检查,不合格的要返工。我们中学师生,每天下午到附近生产队支援深耕。

由公社抽调一名校长会同几名农村干部组成宣传队,对各生产队的深耕,每日进行评比,评出一名先进给插红旗,一名后进给插黑旗。“深翻三尺土”的结果,把大量的结实的原始黄土从深层翻到面层,盖住了原有的肥泥,其结果是大大破坏了地力,造成减产。需要耕作若干年后,才能恢复原来的地力。

7.有钱也买不到的“稻杆饼”

“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以后,在人力、物力、财力、粮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消耗,生产力也受到了破坏。从1958年底到1961年各地都出现过一段困难时期。当时粮食是“统购统销”,不能在市场上自由买卖的。城镇居民由国家定出每月粮食指标,凭国家发给的“粮票”到国营粮店购买。

农民由人民公社按大队、生产队生产情况,以生产队为单位供给,所需款项在“工分”中(社员按“工分”计取收入)扣除。各大队、生产队在1959年春节后大部分已食过头粮,向上级要(借),向邻队借。据说,有关上级力争供应每个劳动力每天4两(米)指标(老人、小孩另计),农民称之谓“四两装”。那时,凡用粮食制的副食品都要凭粮票供应。

教师每月30斤(指标),中学生每月28斤,粮票自然显得很珍贵了。由于食品非常馈乏,派潭食堂的师傅发明了一种“稻杆饼”,用水稻杆打成粉末,加糖制成。因原料不用粮食,故不收粮票。据说,稻杆含有“丰富”的维他命成份,制成的饼口感也不错。由于购买的人多,有钱也不易买到,要靠关系。

我们老师经常备课、改作业至深夜,都想吃点“夜宵”。有位叫刘斌光的老师很擅交际,他到派潭食堂与师傅聊天,讲故事,大受食堂领导职工欢迎,待之如上宾。通过他的关系,每个晚上为每位老师购买五个“稻杆饼”(一角钱一个),这在当时算是最大的欢慰。

那时猪肉也是定量凭票供应,市民每月每人一斤,大家都买肥肉或猪油熬油。买猪肉要排队,逢节日还得半夜排队。而食油每人每月二两,在自由市场也买不到食油和猪肉(牛肉、羊肉可以)。有一次,我在市场上看到一个鳖(水鱼)只卖八角钱,那么便宜,我便买了,再买点药材与一位老师燉来吃,现在看来,是高级食品了。但却找不到油,一点油都没放,吃起来腥得要命,差点吐了出来,只吃了一半,把剩下的倒掉了。

1960-1962年,贯彻中央的《农村人民公社修订条例》(修正草案),进一步确立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取消了队与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