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以历史文献分析增城区客家聚落 探究客家族群的聚落演进过程和作用机制

18-1-1 02:4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175| 评论: 0|原作者: 林琳/李诗元/曾娟

摘要: 虽然客家聚落产生的历史较短, 但早已成为当今岭南最重要的聚落类型之一。以广州增城客家聚落为研究对象, 采用条件logit、历史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 探究客家聚落演进过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客家常选择血缘、 ...
虽然客家聚落产生的历史较短, 但早已成为当今岭南最重要的聚落类型之一。以广州增城客家聚落为研究对象, 采用条件logit、历史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 探究客家聚落演进过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客家常选择血缘、地缘、族群关系相近的区域形成和发展聚落。早期客家聚落较多远离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和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

客家聚落经历了雏形期、形成期、稳定发展期和兴盛期四个演进阶段;播迁、裂变和替换不断推动客家聚落在广府地区持续扩展。其中替换广府形成聚落是客家聚落演进的高级形式, 表明客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并实现了客家聚落由较贫瘠的低山丘陵向资源条件较好的盆地及河谷中心地区的拓展。

1.引言

乡村聚落是一种经过长期演进发展而形成的社会综合体,具有历史传承性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客家文化是古汉文化的活化石,客家聚落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且保留相对完整的形态结构和组织体系。探究客家乡村聚落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脉络,有利于丰富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把握传统乡村聚落演化的规律和机制,挖掘地方乡村文化特色。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国内的乡村建设研究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1]、文化教育[2]、经济发展[3,4]等农村综合建设的速度加快,力度增强,极大地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5],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乡村在大力规划基础设施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挖掘内涵丰富的"乡愁记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保留了相对独立的形态结构和组织体系,其聚落形成和演进过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农村循序渐进的规划和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乡村聚落发展脉络的研究包括聚落分布格局[6]、乡村土地利用[7]、村庄格局[8]、乡村公共空间[9,10]、乡村权力结构[11]、乡村人居环境演变[12]等,主要是针对民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聚落发展和演进的研究。

而对民国以前村落发展的研究,主要运用新方法探究传统聚落的人地关系[13]、选址[14]、分布[15,16]和聚落空间演变[17]等,而对于传统村落发展历程的文化价值的探究,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基于此,本研究既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演变,也重视探索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意义。

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聚落的选址一般与水源[18,19]、食物和生产活动等紧密相关。中国传统村落选址考虑环境、景观和生态意象等[20],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优选思想[21]。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农村聚落位置[22],村落的演变也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3]。

乡村聚落的人口增长一旦突破耕地供养能力,使土地不堪重负时,部分人口就会迁徙到其他地区[24],新聚落就会产生[25]。如徽州外来中原移民形成最初的村落,随着人口不断地繁衍增长,如同细胞分裂般新的定居点逐渐建立[26]。村落建设和规划必须考虑到周边的自然条件和未来发展[27]。影响客家聚落选址的因素具体可分为四点:

一是根据其个体身份特征选择聚落位置。共同的族群来源是构成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28],人们对于原住地社会关系纽带的依赖和情感认同,进一步促进迁入者在迁入地保持抱团状态[29]。二是根据迁出源地与迁入目的地空间距离相对更近的原则形成聚落。历史人口迁移可以通过复原距离[30]、通过数量分析揭示其内在变化规律。

三是选择靠近山区和远离区域交通中心发展。山区交通险阻,利于保存客家聚落住宅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个性[31]。四是选择远离主要河流发展。一般村址靠近河流、湖塘[32],而在客家迁往增城之前,广府人已在增城建村形成了居住平原且近水的格局,客家先驱在定居选址时需要考虑族群差异和土客生存资源竞争等因素,须与广府主要集聚地保持一定距离。

总之,对客家聚落演进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本研究从民系视角结合定量方法探究客家聚落的发展历史。选择广州增城作为研究区,以客家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以明清时期客家从粤北粤东北的山区迁入广府增城一带作为研究背景,利用历史数据并采用条件logit模型方法,分析明清客家的村落形成和乡村聚落演进的过程,探究明清族群聚落发展的影响机制,对揭示客家聚落演化背后的自然规律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区概况

广州增城市在东汉时期设县,距今1800多年,为岭南少有的历史古城。近年来增城在创建文明村镇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包括客家小楼镇在内的国家级文明村镇2个,广东省级文明村镇6个,广州市级文明村镇32个和示范村24个。增城处于珠三角洲平原与两广丘陵交汇的地带,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其境内大部分属于两广丘陵,较少区域属于珠江三角洲平原。

同时增城是广府客家文化交汇地带,产生了广府客家共祭祀和共修族谱的独特文化现象,存在异姓共建共用祠堂的独特文化现象,这种跨宗姓、跨民系的融合景观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明清增城县内行政区划体系一直相对稳定(图1),包括"一坊十一都"。目前增城有客家自然村1348个,占自然村总数的63%左右。客家人口约32万,占总人口的40.61%,主要分布在增城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地区(1)。
12345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