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弘扬增城沙贝文化的《新塘文艺》

11-9-2 09:3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241| 评论: 0

摘要: 《新塘文艺》编辑部为纪念其30岁生日,选编了《新塘文萃》。这是继《新塘影艺》和《沙堤彩贝》后又一株长在新塘土地上绚丽多姿的艺术奇葩;一份奉献给新塘父老乡亲的文化厚礼。30年,历史的长河里只是弹指一挥间;然 ...
新塘文艺》为新塘培育出一批水平较高的作家。他们的作品经常在广州市、广东省的主要报刊出现,有的还上了国家级报刊,获得不同层次的奖项。伍深明诗集《梦之舟》、李思平的小说集《远来的新娘》、湛汝松的散文集《品味新塘》的先后出版和陈裕荣的诗集《静憩园诗稿》两集先后问世,更使新塘镇的文学创作令外界所触目。

2005年9月,《新塘文艺》终于引起广东省作家协会的重视,作为广州市唯一的代表被邀请参加全省镇级文学创作座谈会,并被评为表扬单位。新塘镇的文学创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塘镇的经济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新塘人以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的精神,在努力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复刊的《新塘文艺》,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培育出来的一株艺术奇葩,创造出来的一份精神财富。

《新塘文萃》是一部以文学为主,兼顾曲艺的作品集。它汇萃了《新塘文艺》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2004年初,永和仙村、沙埔、宁西合并到新塘镇。著有《石头开花诗文集》的作者钟石开和原来永和、仙村等地的作者也加到新塘镇的文学创作队伍中。因此他们作品也纳入作品集的选编范围。《新塘文萃》可能还不能囊括《新塘文艺》30年的精华;但我们可以在里面寻觅到文艺爱好者们30年来在文学轨道上薪火相传的影迹;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家乡和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

《新塘文艺》是新塘经济热土中一块陶性怡情的文学绿地。虽然选入《新塘文萃》中的作品,获过文学奖项的名著佳作是少数,大部分都如新塘的河沙与贝壳一样朴实平凡,然而,正是这些朴实平凡、来自生活底层的作品,润物无声地为新塘的群众文化大厦添砖加瓦;就像细小的河沙与丑陋的贝壳沉积在河湾里,年深岁久后变成一个鱼米之乡的“沙贝”,一个经济繁荣的新塘一样。

文艺,不一定直接记录历史,但却折射着历史。文艺创作是社会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塘,不仅是当代闻名遐迩的“黄金走廊”,更是历史上有名的“礼义之乡”。宋代名臣陈大震和他的《遽觉集》、明代大儒湛若水和他的《甘泉文集》、还有陈政的《东井集》、湛祖贵的《红荔山房诗稿》……先贤和他们的著作为新塘奠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塘留下深深足迹的文化名人陈献章、王阳明、戴冠、汤显祖、陈恭尹、屈大均,以及古今往来本土的、旅居的文人雅士,又为新塘文化历史留下了深深的岁月的痕迹。

今天的《新塘文萃》,是新塘长长的历史文化链上的一个新环。书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用心血辛勤耕耘出来奉献给新塘人民的果实,它们为新塘厚重的文化史册注入了崭新的元素,增添了时代的篇章。《新塘文萃》见证了新塘文艺创作队伍30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他们当中,有的矢志不渝,一直孜孜不倦地在文学园地耕耘;有的风华正茂,在文学阳光雨露的沐浴下迅速成长;有的为了养家糊口,夜以继日在生意场上拚搏;有的奈不住寂寞,有了新的爱好和追求……

人生路漫漫,虽然不是每一个业余作者都走到文学的终点;但我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一道流星也会给天空带来一线亮光,更何况他们已为新塘文化大厦的建设留下过一砖一瓦。不要在乎有没有人知道新塘地下沉积着多少细沙与贝壳;只要人们知道,用沙与贝堆积成的新塘,是一个“黄金走廊”。我们足矣。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