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回忆建国初期在增城政府当干部的岁月

12-1-2 16:5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923| 评论: 0|原作者: 吴杰荣

摘要: 20世纪五十代初期,我曾在增城县第一区(现在的荔城街、增江街)人民政府工作,这是我参加革命工作的“第一站”。转眼间五十多年过去了,但这段充满着激情而又是非常艰苦朴实的工作和生活,使人永志不忘。当时一区区 ...
紧张而又繁忙的工作?

区委、区政府编制人数少,内设部门虽有组织、宣传、文教、民政、财粮、工商、生产之分,但只配助理、干事,并没有设什么科、股、室的机构,一个干部要分管多项工作,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要做领导,指导工作,也要做具体事务工作,连区的领导也不例外。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是积极负责,勇挑重担,踏实肯干的,在机关,在乡村基层单位,到处可见到区工作人员忘我工作的身影。区长江金炼同志统筹全局工作,经常出发下乡,但很多时候还亲自拟写文件、会议报告和工作汇报,每逢区里要加班加点赶任务,他总是在场指挥助阵,和同志们一起熬夜,平时开会讲话,向上汇报,总是自己动手,不用“秘书”代劳。

妇联主任傅德贞同志,是革命烈士朱骥同志(原东三支副团长,1949年7月牺牲)的夫人,丈夫牺牲后,忍着悲痛,擦干了眼泪,把两个只有几岁大的幼儿交母亲照料,与其他同志一样下乡出发,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文教助理巫国祥同志,一个人管全区文教工作,光是分管的小学就有20多所,但他大部份时间下乡出发工作,平时抽空回来处理必要的事务。他还积极参与区调研工作和青年团工作(兼团工委委员),编写区的工作简报。?

平时,在机关的人员都很少,多数人三分之二的时间下基层和出发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机关办公,只有几个人有相对集中时间留在机关处理日常工作。每逢区开大会,区里的人员更是全力以赴。记得有一次开农代会,区里的同志全力投入,连我这个刚出来工作的干部也分配到一个讨论小组当副组长。?

土改工作开展以后,区干部大部份上了土改前线,只留下几个人在机关处理日常工作。区里每天有为数不少的文件、资料(包括中央的、中南局、华南分局、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的)都在这里分发,两个通讯员每天骑单车或步行将文件(资料)送到各乡(镇)村及各部门,要来回跑几次,区里每天还要接待来办事的人员,工作十分紧张和繁忙。当时星期天是无休假的,中午也极少休息;吃饭时群众来办事,习惯是先放下饭碗,办完事再吃。晚上照常工作,有时工作到深夜,可大家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地工作。?

有一次,区里通知驻桥头村的几位区干部连夜回来县城参加会议,当时社会治安状况不算好,但这几位同志接通知后二话没说,立即星夜起程,摸黑走了1个多小时的小道,依时回到区政府。有好几次,两位通讯员出发送文件(资料)到各土改工作队(组),忙了大半天刚回来休息,但又有一些紧急的文件(资料)要发出,领导一声令下,他们不顾疲劳立即坐单车去分发,直至完成任务才返回区政府休息。?

充满同志式的友情

区的工作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有本县籍的也有外地籍的,有工农干部也有知识分子,有部队干部也有地方干部,大家视作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相互关系融洽,团结互助,坦诚相待。区的工作人员经常互相沟通,沟通的渠道很多,比如党团组织生活会、行政会议、小组学习会、谈心会等等,加上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因此,不论工作上或思想上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日常不管谁生了病,大家都互相关怀照顾,帮助执药、煲药、煲粥的事是很平常的。有的同志家属来探亲,区里都热情接待,大家也争相问候。哪一个同志买了点水果、糖仔回来吃,都忘不了分一点给在场的其他同志。有时候煲糖水吃,也特别给就近的同志送上一碗,结伴到外面吃小食也常常争着付款。一但工作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也会及时得到帮助。

我刚分配当文书的最初几个月,不懂写证明,不会刻钢板,不了解公文的格式,老同志见了把着手来教,耐心的辅导,慢慢就学会了。有一次,我的衣服破了,自己不会缝补,正在发愁,一位女同志见了主动拿去借附近居民的衣车缝补好送回给我。这些事都使我十分感动。在老同志言传身教的带动下,我作为刚参队不久的新干部,日常也抽空尽量帮助别的同志做一些事情,如帮助生产助理处理文件,帮助公安助理办理户口迁移(当时户口迁移证由区政府办理),帮助文教助理发行图书、年画并收款。

土改工作开展后,下乡的土改队天热时有些衣被要寄放,我主动在我办公和住宿的房间加了一张床,为土改队员寄放衣被,使他们安心在一线工作。随着岁月的推移,原来在一区工作的同志很多人陆续调到别的地区和单位,也先后调入一些新人。这些曾在一区工作的同志,不少人后来成长为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每当人们难得碰见一次时,相互间都热情洋溢,忘不了建国初期在一区工作的经历,忘不了那深厚的革命友情。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