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以高职带动中职 在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文清看来,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就在于职业教育。目前我国的职校毕业生大都是专科,没有上升空间,职校本身也没有社会地位;另一方面,社会缺少的又正是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于是急需建立一个完善的职教体系,改变这一窘境。刘文清认为,可以向台湾和德国学习,在职业教育领域,也设立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未来的教育城,最好不要以中职为主,至少应该一所高职带两所中职”,刘文清指出,中职属于基础教育,起点低,不太容易吸引高端企业,像天津、江苏扬州和浙江等地的职教城,大部分都是高职为主。 扩大校区,资源优化整合 作为第一批第一个即将搬入教育城的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搬入教育城,正好可以解决其校园用地紧张的问题。院长刘国生透露,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土地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大幅度上升,学校一直在试图扩展学校占地,但始终没有良策。如今加上租用地,学校占地共330亩,而学生总共有7000多名,两者根本不匹配。刘国生说,现在广州市属6所高职院校,除了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之外,其他都位于市区,面积较小,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这次教育城的建立,正好可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刘国生强调,职业院校的集中,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图书馆、运动场等,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在院校分布上,还是希望政府部门牵头,打破现有职教院校的模式,按照相关专业、接近项目等标准来分布院校,进一步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杰认为,教育城有助于实现院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第二批入驻的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来说,教育城可以实现中高职的有效对接,共同建立“教育城”这样一个空间优势和品牌优势。 靠近园区却远离社区,短期内影响生源 作为即将第一批入驻教育城的技术院校,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张可安认为,搬入教育城,从长远上非常看好,但也有些担忧。张可安指出,职业技术学校应“贴近两区”。第一是产业园区,学校可以更为方便地为企业提供对口的高级人才。第二是社区,职业院校承担着“社会培训载体”的任务,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居民的职业技能。教育城靠近园区而远离市区,职校的社会培训这一作用便会被削弱。“若是能保留原来校区,而非置换,那就好了。”张可安表示。短期来看,学校搬迁到另一个地方,需要重新在当地建立声誉,这需要时间。同时,对于广州生源占了50%的机电技校来说,他担心其生源可能会下降。 教育城的隐忧:地理位置较偏,师生都有不便 教育城计划将高职和中职放在一起,就是为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打通。田兴表示,学生中职毕业后可继续就读高职,同时教育城还可能引进本科院校,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本科学位。田兴表示,目前对于教育城也有一些隐忧。首先,教育城位置较偏,老师上完班就离开,这让教育城在管理上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还需要老师的监管。 第二,增城教育城远离广州主城区,会给现代服务业类的职业院校带来不便。第三,原本市区的校区还保不保留,这关系到学校校园文化的重建。第四,招生上可能短期内会导致市区生源大大降低。第五,在教育城的院校分布上,要做好专业优化处理,把每个学校自己的专业强项“做大做强”。同时,随着专业的配置,各校老师也可能适当调整,这些或许都会遇到阻力。 交通建设要跟上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大三会计学院陈同学表示,增城环境好,污染少,挺安静,适合学习;只是位置偏僻,交通不太方便,她希望到2015年增城和广州的地铁已经开通,那就更好了。她希望教育城能像广州大学城一样可以租借绿色单车,像深圳大学一样,在校区内设环校区的公交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