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峭险峻的盘山公路,大山环绕的宁静小村庄,几只大黄狗安逸地趴在村道中间,不时昂首做瞭望状。一串清脆铃声响起,一只黄狗起身走了两步,又坐下。铃声是村里小学下课的铃声。几个孩子从教室里夺门而出,到操场上玩耍疯跑。刚下过小雨,操场有些湿滑。尽管学校操场面积只有篮球场般大小,但12名身材瘦小的孩子跑在上面,仍显得空旷。这是一所只有12个学生、4个老师的山村小学。一所“麻雀”小学。 您或许会认为这里是中国西部贫困山区的某个山村小学。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是广州市的一所山村小学——畲族小学。畲族小学,广州市最“袖珍”的小学,位于广州市增城正果镇畲族村。畲族村是广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毗邻罗浮山,隐身大山深谷之中,由吓水、榕树窿、通坑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78户,总人口358人。畲族小学便是服务于此的村小学,村里的适龄儿童在这里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畲族小学早在1951年便已建校,历史上学生人数最多时有97名,最少时只有6名。 全校只有两个年级 目前,畲族小学只有两个年级,一年级和五年级。一年级3名学生,五年级9名学生,两个年级挨在一起。上课的时候,五年级的9名学生都能安分守己地坐在位置上听老师讲课,课堂学习氛围与普通小学无异。而隔壁班只有3名学生的一年级课堂却是另一种氛围,3张课桌一字排开摆在教室中央,课桌四周均剩余不少空间,3个小家伙坐在里面反衬出教室的空荡。学习氛围也因这种空荡感被稀释摊薄了。 另外,3个人都没有上过幼儿园,对学校和教室还感觉新奇,一时难以让他们规矩地坐在教室里听课。因此,经常会看到老师和3名学生面对面地围坐在一个课桌边上课。4个人围坐一起,既削弱空旷的感觉,又能让孩子们更专注听讲。遇到五年级的哥哥姐姐讨论问题时,3个小家伙有时也会跑到隔壁班去围观,尽管什么都听不懂,但那种讨论的氛围却很能吸引他们。 一个老师身兼多职 这样的“麻雀”小学,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呢?记者在学校发现,虽然学生少,但开设的课程却不少。五年级开了11门课,一年级开了7门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品社等课程。学校教导主任来土根是本村人,畲族,在学校教书12年。目前他一个人兼教多门课:一年级的数学、美术和五年级的英语、信息、科学、美术。来土根告诉记者:“我们学校的老师教语文、数学问题都不大,但像美术、音乐、科学等一些专业科目,我们在这方面的底子较为薄弱。比方说我教英语,自己不是英语专业,感觉压力比较大,也是边学边教。” “总的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还可以,去年6年级毕业班,成绩好的同学在镇子上能排前几名。”在一旁的李文军老师补充道。李文军老师住在水口村,是汉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城市里每个学期都会安排老师培训,互相听课交流。果镇的教学指导中心也定期来畲族小学听课,并给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 保护传承畲族文化 除了常规的教学任务外,畲族小学还担负有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的功能。校长盘国辉是本村人,在畲族小学教书20年,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小孩子有1/3的人都不会说畲语,说粤语的多。孩子在家里说畲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一些小孩子只能听,却不会说。学生来到学校后,老师会创造畲语语境,让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能有机会说畲语。”另外,学跳畲族舞学唱畲族歌,也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为此,盘国辉还自己编排了一部畲族舞蹈,《打猎舞》,通过舞蹈展现祖先打猎时的情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学校有活动的时候,他们就常表演这个节目。 ![]() |